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小学数学思维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探讨

小学数学思维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探讨

摘要:数学思维是构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数学思维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章主要探讨小学生思维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从运用循序渐进原则、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等激发方面,结合教学实践和具体案例,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以期共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培根指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然而,受应试教育的羁绊,学生们在题海中疲惫地挣扎,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数学教学的严重“缺口”,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全面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结合具体案例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这个词语,从结构上分析,渐进是目的、是结果,循序是前提,是关键。对于一节课而言,思维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体现在过程中,从导入激趣、问题引发、合作探究等环节中,逐渐渗透、强化思维力的感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在课堂之初,应注重初步感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数学知识既抽象也乏味,如果在课堂伊始,“开门见山”的“直白”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从课间的兴奋状态立刻掉进数学知识的“冰窖”中,丧失学生兴趣和乐趣,何谈思维力的培养和提高?

如果教师课前精心研究导入方法,以趣味化、生活化的方式将学生带进数学课堂,效果则截然不同。如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时,我在课堂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图片欣赏”的活动,呈现给学生胡夫的金字塔、南京长江大桥的掠影、帆船的图片,以及茶壶、自行车的图片等,让学生观察图片,感知这些图片的主要的图形特点,如此的图片运用,给学生直观的认识,也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巧妙导入之后,紧接着用问题、活动等方式,引发学生进一步思维。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运用情境法,开展“图片欣赏”后,给出几个图片,开展“真伪辨别活动”,说说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哪些不是,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根据你的分析和判断,简单说说三角形图形的特点……

这个教学案例,突出数学知识与逻辑顺序和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的协调统一,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搭建了台阶。

二、 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中,教师惯于“给予”,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空白。

仅仅以小学一年级的“数的分合”教学就可窥一斑,教师们普遍采用让学生背诵,然后机械口算和运用的方式进行,“数学味”荡然无存。如教学“6的分合”时,教师们给出6的分合的式子,然后让学生背诵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分成2和4、6可以分成3和3、6可以分成4和2、6可以分成5和1,再让学生运算3+3=?4+2=?6-5=?等等,究竟6是怎样分成1和5、2和4、3和3的,全然不知。

如此的囫囵吞枣地“仓储”,味如嚼蜡,激发兴趣、培养思维力、实践能力,都成为空谈。新课标倡导探究学习,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知识,发展思维力。如“6的分合”的教学时,让学生拿出6个学具小圆点,然后要求学生将6个小圆点分成两部分,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而感知6的不同的分法,构建6的分合的不同的方式。如:

(1)○○○○○○

(2)○○○○○○

(3)○○○○○○

(4)○○○○○○

(5)○○○○○○

学生通过摆、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提升思维力和操作能力。

此外,还应让学生在真实生活背景中理解数学知识。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时,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的三角形”、对于《找规律》的教学,从春节人们挂的彩灯中找到彩灯颜色、形状的规律,从“盆花”的放置中发现秘密,从运动会开幕时彩旗的排放中发现不同颜色的彩旗的放置的规律等等,在熟悉化的生活场景中,学生的思维如涓涓细水,缓缓流淌,逐渐汇成激流,生活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的依据,也是思维滋生的土壤。

三、 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倡导“双主”的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导地位。

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兴趣,提供活动资源。如《认识除法》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拿出10个★学具,每5个一份,分成了()份;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让学生先摆一摆、分一分,再填一填。通过摆和分,如下面的摆法,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的概念:

(1)★★★★★★★★★★

(2)★★★★★★★★★★

学具、实物、图片等材料的运用,给学生直观的认识,给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物质前提,也在这些材料的运用中,在具体操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提高思维力和创新力。

其次,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培养和提升。因此,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如对于《找规律》的教学时,给出下面的思考题:按照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图形,△○☆△○☆△○☆……()……

对于这一个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组图形的特点,每△○ ☆一组反复排列,且这三个图形的顺序不变,那么,可以把这三个作为一个整体,第32个图形,是10组图形之后的第二个,也就是就11组图形的中间一个,那么,可以得知第32个图形是○。

在思维的关键处指导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窗,放飞思维,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加大探讨的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田进龙,刘辉.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3).

[2]章少敏.浅议小学数学思維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5,(10).

作者简介:

胡利利,江苏省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789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