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基于文本细读探廉蔺人物形象

基于文本细读探廉蔺人物形象

摘 要: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通过重笔突出描写了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细节,把握文言作品中“炼字”的艺术,更好地把握人物特征,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本细读;形象

在《史记》中,司马迁善于选取典型事件、运用巧妙的对比、提炼精准的对话,从而突出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刻画出廉蔺二人的人物形象。因此学习太史公刻画人物的方法、总结人物特点,都是教师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物形象,甚至作为本课教学重难点之一。

因此,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剖析文中浅易字词的深刻含义,关注炼字炼句,才能引导学生于浅易字句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才能更为全面、辩证地解读本文中的人物特点。

一、 反差对比,展现身份地位的变化

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介绍了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是在文字数量上,作者用三十九个字去介绍廉颇,却仅仅使用了十六个字来介绍蔺相如,在篇幅上侧面烘托了蔺相如社会地位远不及廉颇的背景。

此外在表达内容上,廉颇乃“赵之良将”,因大破齐军被授予官职,且凭借他骁勇善战而闻名遐迩。反观蔺相如仅仅是“赵人”,为宦官门客,活动范围狭小。

开篇是二人身份地位的横向对比,我们反观其纵向比较,在经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凭借自己卓越的口舌之才、有效的外交策略连跳上位,从一门客拜为上大夫,最终拜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

韩非子在《五蠹》中有这样的言辞“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韩非所指靠智谋取胜的春秋之时已经过去,争于气力的“当今”便是硝烟战火纷争不断的战国之际,因此廉颇作为一位靠军功位及上卿的将才,对蔺相如充满鄙夷之态却是时代所影响。

在他看来自己“攻城野战”之功为大,蔺相如与秦周旋的“口舌之劳”为小,一个不被廉颇认可的“劳”字恰恰概括了前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蔺相如的功绩,一个“羞”字表达了位居蔺相如之下的廉颇内心所想,同时为下文“负荆请罪”奠定了故事背景。

由廉颇蔺相如二人身份地位的不断变化,再加上“劳”“羞”二字,从这里切入,这样安排设计可以将文中“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看似无关联的故事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事情发展的时间线脉络也更清楚明了。

二、 文本细读,品味蔺相如言语的机智巧妙

谈及蔺相如人物形象,大多数人对其智勇双全大为褒奖,但从古至今皆有人对此种称道提出质疑。古有明代王世贞撰《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写蔺相如之所以完璧归赵,是故“天意”也。

现有徐江教授发表文章《“完璧归赵”逻辑思维批判——〈廉颇蔺相如列传〉另类教学思考》《教学生认识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解读》,提出极为犀利的观点:蔺相如轻率、无理、无礼,罔顾赵国安危,损害赵国国格,缺乏战略眼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冒险主义者。虽然此观点得到了部分研究者的认可,同时也应用于许多一线教师的课堂之上,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但是纵观大局,蔺相如留给世人的形象大多还是正面的,他智勇过人、深明大义,我们都可以从他的言语中窥见一斑。

秦王打算用城池换取赵惠文王手中的和氏璧,赵王在召见蔺相如时询问“可予(和氏璧)不?”蔺相如却回答道:“不可不许。”蔺相如的回答看似文不对题,实则大有深意。

秦强赵弱的背景使得赵国对于秦国“以城易璧”的“请求”上毫无选择,蔺相如用敏锐的政治眼光洞察到这一点,同时也帮助赵王摆脱了“予”或“不予”的困境,先答应交换,至少“曲在秦”,且为其出使秦国后又完璧归赵创造了条件。

其后蔺相如奉璧入秦,璧入秦王之手,却不见其有意以十五城池交换,于是蔺相如言语中的一个“偿”字,将秦国置于言而无信、不仁不义之地。

《史记》中对话中存在大量设问句,据统计有75处,“发问者采用先抑后疏的手段是为了引起对方充分注意,为答语出现制造一种引导性语境,从而使答语的交际效果更为突出,因此,答语是中心,问句是陪衬……问句是引导,答语是效果。”在蔺相如这段对峙秦王的话中,就有这样的反问句,他说“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正是在强调赵国对秦国的敬意,反过来讽刺秦国的言而无信。

在渑池相会故事中,秦王趁酒酣之际让赵王为其鼓瑟,實则有意羞辱赵王,后蔺相如反让秦王击缶,这两个小插曲被秦赵两国史官分别记录为“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用“令”,赵国用“为”,两个字不仅仅把两国的社交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给我们还原了当时那段“剑拔弩张”的环境气氛。与他国国君会饮竟令其为自己鼓瑟,一个“令”字,显示出秦国恃强凌弱的形象。

同时,赵国也不甘示弱,一个“为”字,直接忽略了秦王之前百般推辞不愿为赵王击缶的事实,而把击缶之举直接描述成秦王自愿之举,是心甘情愿地取悦于赵王,实在是妙。

三、 由傲转卑,通过自称代词看廉颇的态度转变

蔺相如屡立新功,最终官位在廉颇之上,二人矛盾激化,廉颇扬言要羞辱蔺相如,他说道:“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我见相如,必辱之。”在这段言语之中,廉颇使用的人称代词有“我”和“吾”。

“吾”和“我”在意义上有细微差别,“在古代,对等交谈中说话人多用自己的名字或谦称来自称,一般不用‘我自称,以表示对对方的礼貌和自身的教养。‘吾则可以直接用来自称,这与‘吾本身包含的谦和意味有关。古时在对等交谈中直接自称‘我,会被人当作没有教养、没有礼貌的‘下里巴人看待,有如现代汉语中的‘俺。”且“我”重自我强调,语气积极、高亢,这正体现了当下廉颇偏执、愤怒、自以为是的态度,而“吾”更多地表达了言语者自谦、礼貌之意,也正与“吾羞”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相对应。

廉颇听闻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隐忍退让、宽宏大量的言语之后,负荆请罪,和蔺相如化解矛盾,成为刎颈之交。

登门谢罪之时,廉颇自称“鄙贱之人”,“鄙”用作谦辞,表示“粗俗、浅薄”的意思,“用于有地位、有身份的人自称,通过对自己加以贬抑以示谦虚和对对方的敬重。‘鄙及相类的‘鄙人也被用作自称谦词。”廉颇所透露出的自谦自贬之意,也正是与其肉袒负荆、登门谢罪的人物形象相互照应。

从“吾”“我”到“鄙”,我们通过对人物自称代词的分析,一个勇武粗豪又豪气可爱的武将形象,将会更生动形象地被学生们所了解。

文言作品所传达的意蕴和思想,往往也是通过对“浅易”字词的炼字炼句的艺术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才能领略到作品语言的精妙之处,与这篇课文而言,学生才能更好地解读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第167页.

[2]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第40页.

[3]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第158页.

[4]余党绪.蔺相如: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重读《廉颇蔺相如列传》[J].语文学习,2015,(9).

[5]周益丰.文言文“言”的教学策略探微[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3).

[6]郭金庭.咬文嚼字知廉蔺——《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6,(8).

[7]许敏云.《史记》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研究[J].文学艺术,2012,(9).

作者简介:

牛佳鑫,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797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