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美中之悲悲中之最

美中之悲悲中之最

摘 要:学习作家沈从文的《边城(节选)》,了解这篇文字的悲情色彩。

关键词:《边城(节选)》;苏教版;高中语文

一、 案例背景

《边城(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中篇小說《边城》。《边城》这篇小说曾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仅次于鲁迅的小说《呐喊》,位居第二。有一次,笔者在教学《边城(节选)》这篇课文的时候,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感受到了人物美、人性美、环境美和风俗美。正当笔者认为大功告成之际,突然,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老师,桃花源好美!美不胜收!可是,为什么这么美的桃花源竟然会以悲剧结尾呢?”这个问题让笔者猝不及防,是啊!这么美的桃花源为何要以悲剧结尾?其实,此时此刻的笔者也不知情。于是,笔者只能不好意思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还需要同学们和教师一道深入思考。”

二、 案例主题

当再次教学《边城(节选)》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已经对“这么美的桃花源为什么会以悲剧结尾”这个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笔者对教学《边城(节选)》这篇课文有了新的思路,大致如下:笔者想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感受到《边城(节选)》这篇课文中的美中之悲,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美中之悲才是悲中之最。

三、 案例描述

(一) 激趣引入,初读,遇见“美”

在引领学生初读课文之前,笔者在立足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笔者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了《边城》这部小说的大意。

师:“《边城》这部小说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文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以船家少女翠翠的唯美爱情故事,情真意切地诠释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然后,笔者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直观地介绍了美丽的沅江、善良的人们以及淳朴的风情等。

最后,笔者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去领略边城之美。

学生通过自由阅读,边城之美尽收眼底。川湘交界之地的边城小镇,魅力无穷,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在自然风景如此优美的地方,姑娘翠翠好似美的化身,她对爱情的朦胧向往,表现出了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翠翠,集内在美和外在美于一体,犹如一曲湘西边陲优美、天真、淳朴的歌谣……

【教师言简意赅的谈话,课件形象逼真的展示瞬间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迫不及待地读完了课文,遇见了边城之美。】

(二) 深挖背景,再读,嗅到“悲”

在听完学生对边城之美的赞叹之后,笔者向学生有条不紊地展示了作者的成长背景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作者成长背景: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凤凰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三年,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凤凰是一座景色旖旎、民风淳朴的美丽湘西小镇。沈从文的童年是在美丽的凤凰古城度过的。因此他的作品大多都是淳朴的小镇,清新的形象,没有大都市的丑恶与残忍。

作品创作背景:写就《边城》这部小说之时,正是作者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候。时年,社会貌似和平,实则暗流涌动、动荡不安。当时,一些有良知的中国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沈从文,自然也在思量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创作这部作品之目的在于希望通过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镇,为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出一条明路。

在让学生了解到这些背景之后,笔者又指引学生再次阅读了课文。通过再读课文,学生略微嗅到了文章之中的悲情。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深入细致地挖掘了《边城》这部小说的背景资料。借助这些背景资料,学生嗅到了文章的丝丝缕缕悲情之味。】

(三) 字斟句酌,品读,感受“悲”

紧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交流学习。笔者要求学生将自己感受到的悲情之处娓娓道来。

学生甲:主人公翠翠的人生是充满着悲情色彩的。文中这样写道:“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从这里可以看出孙女对爷爷的依赖,爷爷对孙女的疼爱。爷爷生前,翠翠的生活幸福美满,爷爷去世后,翠翠的生活忧伤苦闷。

学生乙:淳朴的湘西民风是充满着悲情色彩的。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之中,湘西淳朴民风中的美好道德正在消失殆尽。如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本是两情相悦的,但却是“碾坊陪嫁,稀奇事嘞”。“碾坊”在当时是赚钱的工具,“碾坊陪嫁”无疑将世俗的金钱观念带入了湘西淳朴的民风之中。

……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字斟句酌品读课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文章的悲情色彩。美中之悲清晰显现。】

四、 案例反思

(一) 深解文意离不开深挖背景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引领学生深挖各种背景资料,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边城(节选)》这篇课文的悲情色彩。初读课文,学生觉得美不胜收。深挖背景之后,再读课文,文章的悲情色彩层层浮现。由此可见,深解文意离不开深挖背景。

(二) 细悟真情离不开细品文章

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的悲情色彩,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深入地交流讨论。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在细细地品读过程中,文章的悲情色彩在人物美、人性美、环境美和风俗美等各种美丽的“面纱”下一一显现。由此可见,细悟真情离不开细品文章。

作者简介:

张红兵,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802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