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级阅读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级阅读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曹志科��

摘要:随着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设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重点从教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性、活动安排的层次性和拓展的主题性三方面阐述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目的性;层次性;主题性

本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讲究目的性

人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乌塔》本身感染力并不特别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往往难有独特之处。盛新凤老师的教学设计则令人眼前一亮。

1. 讲得简洁

一个再常见不过的概括训练,盛老师只是要求学生“说得简单一点”,回答“乌塔去过哪些国家”“请你们归纳一下乌塔有哪些旅行经验”等问题。学生在自己说说、相互说说、老师指导着说说之后话语变得简洁了。再将几个问题的回答串联成“向爸爸妈妈介绍乌塔”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时而朗读,时而思考,时而表达,时时参与其中。

2. 对得自然

课文第5自然段是“我”和乌塔的三组对话,是生活中遇到陌生人打招呼作介绍时的常用语。盛老师让学生在朗读时摒弃“读书腔”,模拟交际时说话的口吻,分角色朗读对话。她先示范“说话语气”,同时把握和指导交际用语的说话节奏,这既是课文的朗读练习,又将课堂与生活作了有效的链接。

3. 驳得有理

围绕“小孩子是不是可以独自旅行”这一问题展开争论辩驳是在第8、9自然段。盛老师先让学生进行互相辩驳的训练,接着又顺势列出了父母不让孩子独自旅行的五条理由,创设了与父母辩驳的情境,让学生们自由选择写出反驳理由。学生在练笔中有效地迁移了课文内容、形式以及积累的语言,可谓“信手拈来”。

盛老师发现了这篇课文的独特价值,即语用价值(对话和争辩的实用价值)。练一练、讲一讲、演一演、辩一辩、悟一悟,一切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教。

二、 语言实践活动的安排应讲究层次性

理解和运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丰富、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运用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跨过“理解”的桥,走向“真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彼岸。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字里行间充满悲情的课文。如何能使学生在层次丰富的语言实验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悟和能力的提升,王崧舟老師作了很好的示范。

1. 读写课题,感受悲怆

“同学们,把你写字的手高高举起,咱们一起认认真真地书写课题——圆明园的毁灭。‘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正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我们一起读——再读——大声读——”

“同学们,一座圆满无缺的园林,一座光明正大的园林,被英国和法国两个强盗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一起读——”

写一写,读一读,使课一开端就弥漫着一种无言的悲怆,这样的实践活动可谓质朴,可谓简洁,可谓用心良苦。

2. 首尾关照,凸显悲情

这一部分,王老师紧紧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不可估量”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化为灰烬”,在“读读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这一问题引领下,从课文开始对话,直至走向课外,三次板书“不可估量”让学生读懂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课文中所说的“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更是“世界文化史”上“人类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三次板书“化为灰烬”让学生读懂了我们失去的是圆明园,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学生被重复板书的两个词刺痛眼睛,感悟的不仅仅是课文,而且是一段历史。

3. 以乐衬哀,畅游梦境

接下来,峰回路转,王老师出乎意料地选择了一个“有”字,把文中细数的圆明园中所“有”的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等用问答的形式转化为诗意的语言,从文中的七个“有”延展至无数个“有”,文中写的“有”,文中没写的也“有”。学生在对“有”字的品味探究里感受着语言的精妙,情绪开始变得舒缓,漫步在世界上最精美最壮观的皇家园林,喜悦和陶醉浮上心头。

4. 梦碎书恨,接过沉重

“但是,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这一切早已永远消失了!这一切,早已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化为灰烬了!”(边说边把“不可估量”“珍贵文物”“化为灰烬”等板书全部擦掉。)

“面对这场罪恶的大火,面对圆明园的断垣残壁,你有什么话想说?”

至此,学生表达于口头或笔下的,多数是文中那些精美的句子和课堂上在老师的激发和引导下创生的句子,他们的情感饱满而激烈,课文里的已不再是“仅供阅读”的文字,那就是学生自己的话,从理解到表达,是那样酣畅而又自然。

三、 课文内容的拓展应讲究主题性

在阅读教学,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对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拓展,旨在将这一篇推向“这一类”。我校金磊老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就曾对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作过有效的拓展:

指名读课文中有关环境的句子。

师:文中有这样两个词——“山势险峻”“峰岩重叠”,你想想这样的环境怎么样?

师:我们来看看《西游记》原著里的描写,说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出示: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bā)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师:这哪里只是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这样的环境,一定会有——(妖怪),必定会发生——(故事)。

学生读《西游记》往往更爱读情节,对于文中大段的环境描写一来觉得阅读有些障碍,二来并不甚明了环境描写对于情节发展推波助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的作用。金老师的设计并没有过多强调三要素之“环境”的作用,只是在合适的时机出示原文读一读,学生一下子感觉到这样的环境描写读起来很带劲,和文中的“山势险峻”“峰岩重叠”相比,原文中的“虎狼成阵走,麋鹿作群行”“千尺大蟒,万丈长蛇”等句子更增添了几分阴森恐怖之感,令人毛骨悚然,对于文中“白骨精”这一阴险形象的认识也更具画面感。

作者简介:曹志科,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811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