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让数学文化唤起孩子们对数学火热的思考

让数学文化唤起孩子们对数学火热的思考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严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其内容繁多、概念复杂、计算量大往往让学生感到单调和缺乏趣味性。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尤其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巧妙地融入数学文化,可以丰富数学教学,较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生长点的生成,唤起孩子们对数学火热的思考,给数学课堂带来生机和张力。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有效运用

一、 巧用文化,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良好地开展数学学习的必要因素,也是获取知识、培养求知欲的基础。在浩瀚的数学文化中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如数学家高斯的故事、摆火柴等趣味游戏、哥德巴赫猜想等历史名题,如果把这些丰富有趣内容恰当得融入课堂,可以让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为例。在课的开始,教师可以讲一个“抓阄定生死的故事”,在讲到王生被仇人陷害而不得不被昏庸的县官判决用抓阄来决定生死时,教师提出“如何让王生活下来?”的悬念,吊足学生的胃口。在同学们在兴奋热烈的交流后,教师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王生从盒子里摸出一张纸条后迅速吞进了肚里,由于剩下一张写着“死”字,县官只能将王生无罪释放。同学们在为无辜的王生死里逃生而庆幸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可能性”的兴趣,整节课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可见一斑。巧妙将一些古今中外的小故事引入课堂,为枯燥的数学课增添了趣味性和神秘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数学在孩子们眼中变得好玩有趣,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 巧引文化,培养技能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适当引用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圆周率”时,借助两个不同规格的独轮车车轮,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存在倍数关系,发现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制约,对提出猜测有些模棱两可,拿不出证据,教师伺机应用刘徽的割圆术,在圆内画内接正六边形,在圆外画外切正方形,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法的多样性,而且也让学生进行了一次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猜测法和证明法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接下来组织学生分小组测量数据,得出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的比值。由于测量存在误差,学生得到的比值不尽相同,但范围始终是(3,4),验证了猜想。欣喜之余引入圆周率的产生史,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接受圆周率这一精确的数,体会数学问题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这对学生以后形成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巧借文化,深化认知

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数学方面的能力系统。教师借助相关的数学文化,促使学生把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知识来同化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巩固所学。

在“负数”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玩“说出与老师相反的词语或句子”的游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公交车上下站人数,让学生在操作中摸索记录人数的最简便方法。在交流之后,教师抛出“你的符号你明白,他的符号他明白,但如果你不解释的话,可能大家都不明白,那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怎样的符号更简洁明了呢?”等疑问,从而揭示数学家们经过探索而总结的方法——使用正号和负号,借机引出负数的产生史,让学生形象生动的认识到,“负数”不是凭空来的,它有价值,从而深化对“负数”的认知,扩充了对数的认识。

四、 巧设文化,提升素质

数学文化所表现的精神财富——数学家在从事数学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家的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和创造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数学文化的观点来认识作为课程形态的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情感与自信心有着重要意义。

在教学小数时,教师不妨增设一个“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小故事,如1967年的苏联联盟一号宇宙飞船遇难事件。之所以宇航员全部遇难就是因为在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让学生明确意识到数学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是多么重要。同样,研究数学还需要一份执著,即便罗马人攻陷城池,阿基米德仍沉醉于研究深奥的数学题,将生死置之度外;研究数学,还需要一份坚持和信念,哪怕不被毕达哥拉斯所认同,门徒希伯斯也坚信無理数的存在,哪怕招来了杀身之祸!这些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们,在建立起数学大厦的同时,也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在感受先人的智慧与精神之余,让学生学习领会数学精神,正确认识过去,珍惜现在,思考未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更好的发展自己。

合理巧妙地将数学文化渗透到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在感知数学趣味性的同时,逐步认识和开启数学这个神秘的世界,为今后进一步扎实数学知识,学好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小明等.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行动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9(08).

[2]张维忠等.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设计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蒋志强.从数学认知结构谈数学教学方略[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5]陈克胜.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课程再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9(01).

作者简介:

陆晓兰,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877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