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中文图转换的运用

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中文图转换的运用

摘 要:“文图转换”的教学思想来源于高考试题中的图文转换。本文从“文图转换”的教学构想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教学实践,列举了“文图转换”在高中语文教材《离骚》《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游褒禅山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经典篇目中的实际运用,并对“文图转换”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作了辩证分析,以期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进而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教学;文图转换

图文转换,是一道我们并不陌生的语文高考常考试题,它往往包含着图表与文字之间的转换、图标(徽标)与文字之间的转换、漫画与文字之间的转换以及图片与文字之间的转换几种类型,总的来说,该试题旨在达成“从图到文”的转换。“溯游从之”,笔者试图在日常的语文教材教学中,达成“从文到图”的转换——文图转换,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抽象的、有时代隔阂的文学作品,更多样更有效地提升学生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 “文图转换”的教学构想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观之,文学作品中是有画(图)的存在的。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抽象的语言艺术,没有相似的经历或时代背景是极难感知其深层意蕴的,而图则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线条,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构思创作,进而形成一幅可视的可感知的具体画面,通过加工创作的过程和最后形成的画面来加深对文章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因为知识水平、历史时代和人生阅历的影响,所选入教材的部分篇目确实令不少学生无比头疼。他们对课本中蕴涵的思想和情感很难准确地把握和感受,倍感学习的枯燥乏味。此时,语文教师若能“因篇制宜”,积极探索特定文本的教学策略,让那些抽象的,不易感知的教学内容变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视界,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文章思想和情感的理解能力。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虽说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因缺少多样化而极易乏味倦怠。学生如此,教师亦然。因此,笔者试图依托“文图转换”,以改善类似的教学窘境,提高教学效率。

二、 “文图转换”的教学实施

在入选的教材篇目中,屈原的《离骚》可谓是最难读懂最难背诵的诗歌了,没有之一。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和美政思想,都是我们年轻一代所不曾感知的。因为地域特色,此诗可谓难上加难了。如何才能“深文浅教”呢?我们一直在摸索和深思。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便试图采用了“文图转换”的方法。选文中第二段对屈原外在形象的描绘,为“文图转换”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于是,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描绘屈原形象的学习任务。总结起来,学生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的。

1. 寻找诗中关于屈原外貌的描写。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等。

2. 概括诗中屈原的精神品质。如忠贞、高洁等。

3. 结合诗句,描绘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

4. 课堂分享,答疑。

在分享答疑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屈原身上的异于现代人的诸多矛盾——屈原是男性,为何佩戴这么多香草?为何要加高高高的帽子和加长长长的佩戴?而这矛盾正是学生理解屈原形象的诸多抓手。通过此次活动,笔者发现“文图转换”实乃语文教材教学中感知人物形象类的一大法宝。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图转换”并非逐字逐句转换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品读感受,抓取自己加工创作所需要的某个片段、某个细节甚至某些关键词语,进行组合加工即可。

另外,諸如《荷塘月色》中作者的行踪,《故都的秋》中的“秋景破院”“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里凉”“秋日胜国”等几幅图景,《游褒禅山记》中作者的游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一忍再忍到最终忍无可忍而雪夜上梁山的情节等,但凡文中包含有时空变化的作品,我们都可尝试运用“文图转换”的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感知。当然,这里的图并非美术作品中的精雕细琢。很多情况下,学生都可选用简笔画的形式,或者简单的点、线组合来感知文中的形象或时空变化。在“文图转换”中,图只是加深文章理解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还是文的意蕴感知。

三、 “文图转换”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教学中运用“文图转换”的方法,在丰富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能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让语言文字的“留白”魅力更加彰显。尤其是对那些原本语文成绩欠佳但绘画技术好或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学生,通过“文图转换”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更是一种极大的肯定和鼓舞。直观的“形象”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和感情,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加深对文学作品、形象的理解和记忆,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鉴赏水平。由此可见,“文图转换”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使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记忆、想象等思维过程有意无意地得到训练,在眼、脑、手的密切配合、协调并用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现能力。“文图转换”运用得好,可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文图转换”也只是一种方法,它对特有的文本有效,但却不是万能的。常言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只有不断摸索,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可在自己的教学之路上行得更稳,更远,更自如。

参考文献:

[1]冯学渊,李怀军.浅谈语文教学中绘画情境创设[J].学周刊,2013,(15):69-69.

[2]刘薇.让画图点亮中职语文课堂[J].教学探讨,2013,(10)

[3]周妙亚.文图转换有效阅读策略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6,(01).

作者简介:袁春琴,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964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