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引发探究历程深化思维培养

引发探究历程深化思维培养

摘要:文章分析了如何引领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探究;实践;建构;思维;培养

教师建构数学课堂活动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在这活动过程中获取丰富的数学知识,掌握参与数学活动的实践能力,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并能在这一过程中训练数学思维能力,有效地把握数学知识本质,逐步提升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深入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数学现象、搜集和提炼数学信息、参与数学操作、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和策略等历程,最终完善和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生成富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数学思维活动。

一、 激发参与活动,助力探究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时,应立足于学生原有的旧知,从知识的认知水平的起点出发,激活和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营造宽松的学习探究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学生深入数学学习主题内容后,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活动策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循序渐进的导学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深入进行思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这将有助于增进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教学“加法运算定律”例2时,教师运用班班通白板屏幕呈现例2主题图,并把李叔叔的笔记本上的内容放大。学生认真观察屏幕上主题图的图意,教师让学生叙述观察到的数学现象,学生讲述了李叔叔第一天骑行88千米,第二天骑行104千米,第三天骑行96千米。有学生产生认知困惑:“例1求出李叔叔全天一共骑行96千米的路程,这里为什么说李叔叔第一天骑行的路程是88千米?”教师再次让学生认真观察李叔叔笔记本记录的数据,学生从数据中发现前面学习的例1,是求李叔叔第三天骑行的路程。教师继续要求学生根据主题图的数量关系,提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行多少千米?学生根据数学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列式计算。学生利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如例1的计算方法等,列出如下算式:①88+104+96=192+96=288(千米);②88+(104+96)=88+200=288(千米)。教师在屏幕上呈现这两种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看看哪种方法是快捷、最优的计算方法?思考:第②种计算方法是一种什么规律?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思考探究,发现无论是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兩个数相加,这个算式的和不变。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二、 亲历实践活动,领悟知识本质

学生在探究与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涵,紧扣数学知识学习要点,创设引领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分析、思考与概括,帮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时找准思考的方向,重建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参与思辨,采取适宜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在操作实践中思考,在思考辨析中释疑解惑,充分突破数学思维活动的障碍,使思维探究活动深层化,并能在探究思考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加深感悟和体验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以学生戴在脖子上的红领巾为例,让学生摘下红领巾,铺开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红领巾是个三角形的形状。教师提出:“红领巾是个三角形,你们能计算出红领巾的面积吗?”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与讨论,认为要计算出红领巾的面积,就必须先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带着这个数学问题,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采取割补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正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四边形面积公式。激活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认为也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其他学过的图形,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面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2个,引导学生进行利用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摆:“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操作、思考,一边观察、探讨,然后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上台示范操作,讲述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推导过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验证并概括推导过程的准确性,最终提炼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 完善知识建构,促进问题解决

学生的知识建构是在亲历数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和完善的。教师引领学生面对数学新知,分析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从中提炼所需解决的数学问题,通过思考、探讨与互动,探寻恰当的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与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建构,一方面训练了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培养与发展;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能够透过生活现象,逐渐深入到数学知识的本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新知,通过层层推进,使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完善的数学知识的认知,深刻感悟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策略择优价值,激发学生个性参与的积极思维,有利于课堂活动成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载体。

例如,教学“分数乘法”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例1题意,学生紧扣“人的一步”“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的意思,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借助线段图动手在练习纸上画一画、比一比,学生初步了解“袋鼠跳一下”就是单位“1”,而“人的一步”就是“袋鼠跳一下的2/11”,也就是把“袋鼠跳一下”平均分成11份,“人的一步”就是其中的2份。教师继续在班班通白板屏幕上把线段图进行动态演示,深化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如何计算出“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这个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然后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探究,学生提出两种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①加法计算2/11+2/11+2/11=?②乘法计算2/11×3=?。教师列举出如上算式,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进行思考与探究,并能从加法计算寻找到乘法计算的关联点,最后,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规律。

作者简介:

曾小莲,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993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