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研究

刘宗利+刘宗顺+孙东梅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重视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针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来探讨增加措施。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成为学界与高校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关注个体发展,在潜能、美德等积极品质方面研究的一门新型科学。2000年美国心理学会赛格里曼提出“积极心理学”受到了的关注和重视,在西方产生巨大影响。其实所谓积极心理学是指关注于个体积极品质的研究,探讨美德和主观幸福感等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相比,在研究理论有一定区别,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注重激发个体的生活质量,但也不完全否定消极和挫折对个体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社会组织制度、积极人格。

二、 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纵观已有研究,大学生存在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焦虑、抑郁和恐惧。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人发展方面的困扰:学业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等。第二,现实生活方面的困扰:对现在学习的专业不感兴趣、恋爱方面收到波折等方面。

然而大学生在发展自我个性的同时,心理健康的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学习、工作,所以开展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缓解或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是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只要任务。

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发现,以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蒋宗文、郭世魁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大学生自杀;心理问题矫正,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心理正常的学生,从而,使学生理解为有心理疾病的人才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对学生消极暗示。

二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建议。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显示,大多数研究者是从目标、方法、内容等角度提出建议。如陈慧君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提升积极因素,从目标、内容与方法来着手,以激发潜能与美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情绪与性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活动与体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这方面的研究观点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方法,提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的新思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出新的对策和建议。

三、 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观点

在归纳总结当前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种开放、自我完善的发展状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涉及认知、情绪、行为、社会性、自我觉察和自我实现等方面,关注学生的外显或隐藏的心理问题,以积极的品质来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把培养学生满足感、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以塑造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为内容。

1. 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从关注问题学生转变为关注所有学生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出团体心理辅导、交互式的心理问题处理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要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个体的交往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关注心理问题转变为关注学生成长

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評价学生是否出现心理问题,是以心理问题等作为主要目标,所以对于关注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工作者往往给予很高肯定。然而,这种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完全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性质的全面性,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和受教者的人本发展需要。

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为参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定难逃消极应对、被动适应的不良局面,这种局面既不利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利于在成长需要和积极心理发展的普通学生。针对现状,我们应该把主要的工作放在把关注少数部分问题学生方式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幸福感,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为重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生活的看法和感受,这种幸福感的关键是个体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和外部世界与现实生活质量之间的协调。前人研究发现,不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事件决定了个体是否感到幸福,而是个体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决定个体的幸福感,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和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

近年来随着各地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但大学生对大学的期待没有减少。这种现象造成大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中差距过大,这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突显的一个方面。所以,怎样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四、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方法

1.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帮助endprint

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就是心理咨询工作,这项工作专业性较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传统大学中心理咨询只能为大学生的问题作为导向,侧重于矫正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对于预防校园危机与识别大学生的病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心理咨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发展自我、改变现状、寻求幸福方面等问题。本文通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有效教育,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意识的培养,培养幸福感。

2.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与内容的创新

现阶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心理学方面人才的需求量逐渐上升,促进我国社会在人才方面也需要根据市场上的需求多创设心理咨询企业,并开发出许多的心理学理论或者心理研究性课程,比如说心理学、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等等。

其他不具备心理咨询课程的学校也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开设心理课程,在大学校园中心理课程的趋势具备多样化、生活化、人本化。无论是开设心理咨询课程的机构还是教授课程的教师,还是大学生在选课方面,有效的将大学生的需求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心理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容来帮助和启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 积极的心理体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意义

只有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障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而积极品质的形象不只是简单的流程,更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思想中充满负面情绪的大学生身上运用简单以及口语的教育方式是难以改变心理的行为习惯,主要改变手段以积极心理体验来增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五、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使大学生能够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获得更好的发展,是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吴吉惠,朱笑琪.积极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8):268.

[3]黄璐璐.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2):162-64.

[4]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91-94.

[5]杜婷.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

[6]冯文静,苗春霞.徐州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11):1381-1382.

[7]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2):50-55.

[8]刘浩,熊奕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议[J].青少年研究,2008,(1):76-79.

[9]蔣宗文,郭世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10]陈慧君.从消极到积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的转移[C].2013年心理学与社会和谐学术会议(CPSH 2013)论文集,2013.

[11]焦嫔嫔,傅文第.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文[J].亚太教育,2016:251.

[12]葛鲁嘉,李飞.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2016,(3):244-248.

[13]Dinner, E. Subject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作者简介:

刘宗利,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师范大学;

刘宗顺,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孙东梅,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医学院。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010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