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献身理想投身变法的宣言书

献身理想投身变法的宣言书

摘要:《游褒禅山记》作为王安石的山水游记名作,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一般来说,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注重写景状物,而更重视借事说理;注重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游褒禅山记》便是如此,议论精辟透彻,但是写景却只寥寥数笔,艺术性和形象性稍嫌不足。这和王安石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学术名动天下,但他是以政治家自许的。作为政治家,他始终胸怀天下,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贯穿其一生,正因如此他非常强调文学的实际功用。对于这一点,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关键词:理想;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途中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成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文学即人学,文学思想往往是作者思想和精神的外化。文中写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与王安石一样,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理想和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王安石在文中所提到的这种古人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正是他后来倡导变法所依据的精神基础。在其主持开始熙宁变法前夕,王安石便一再鼓励宋神宗以尧舜为法,以恢复先王圣政的气魄来破除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改革祖宗家法中的弊端,以期实现富国强兵,这种学习古人、取法古人,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由此文便可见一斑了。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在文中发出感慨,他认为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要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以凭借的外界条件。他这种力图精进,勇攀高峰,不随波追流的精神,同他后来投身变法,不怕围攻,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写作《游褒禅山记》时的王安石已在基层为官多年,深知大宋的积弊何在,多年地方从政经历也使他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也探索出了一些能够改革弊政的方法。可以说,这篇散文中已经孕育了王安石变法的先声,体现了王安石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以及他勇于担当的胸襟,不畏艰险的品格。如此看来,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篇文章看做是王安石献身理想,投身变法,改革弊政,富国强兵的宣言书。

历史的进程证明了这一点。时隔十五年,即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49岁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熙宁变法由此开始。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富国强兵,改革主要有:青苗法、均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漕运法、保甲法、将兵法。应该说,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遭到了当时名臣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的强烈反对。而司马光原本与王安石私交甚密,乃至交好友,却因政见不同,而成为死对头,令人唏嘘。

熙宁变法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变法伊始,就遭到保守派的阻挠,如司马光、富弼、文彦博、韩琦、苏轼等人都极力反对,屡次上书痛陈变法弊端。而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将反对派主力人员纷纷贬官外放,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决心,正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提出的“志”的表现。

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最后走向失败,有时代原因,也有他个人的原因。王安石性格刚愎,崖岸高峻,自视甚高,不好结交士林官场以为党助,在无形中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地位。他做事果断自信,个性坚强,却失之与偏执急躁,遇事不能求同存异,不知道妥协让步,更不会曲线救国。他的身上有中国传统文人二元对立的定势思维,认为非君子即小人,认为凡是不支持变法之人即为自己政敌,不能分化瓦解为己所用,于是其变法志向俞坚,则矛盾愈激化。他率性质朴,却不善于洞察人性,乐于用人之长,而不能知人之短,于是使不少小人混入变法队伍,如吕惠卿、邓绾等人,不但给他本人造成被动,也给变法带来巨大损害。

正如他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认为的那样,凡事有“志”、“力”、“物”三者俱全,且“尽吾志”则事可成矣,这种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性格的外化,而很多事情并非只是“尽吾志”便可成功的。若非在坚持原则,百折不挠之外辅之以灵活变通,则举步维艰。况且变法之事,应充分准备徐徐图之,在不伤害原则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一些让步妥协,求同存异,方能达成变法目标。所以,在今天看来,游褒禅山记既是王安石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献身理想,投身变法的宣言书,也昭示出他自身性格中的致命弱点。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之”的态度。这既是作为学者的王安石对当时学者的勉励,也是王安石自己治学的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面,是颇多建树的,比如他和门人一起修撰的解读《诗经》《尚书》《周礼》这三本书的《三经新义》,不受前人拘束,多有突破,就是他深思而慎取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深思而慎取得出的结果。

列宁曾经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诚如其言,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虽然最后归于失败,积贫积弱的北宋最终也难逃破国之灾,但是王安石伟大的变法精神和一心为公的人格魅力至今令人动容,他献身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令人仰视,他投身变法却最终归于失败的遭遇令人悲叹,他的文学成就和他的歷史贡献不容磨灭,相信历史会给他以公正的待遇。

作者简介:罗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六盘山高中。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014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