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的修订

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的修订

摘 要:目的:检验李艳芳编制的《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的信效度,为国内利他行为研究提供有效的自陈问卷。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445份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444份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和校标效度的检验。结果:修订后的《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包括18个题目,分为利他行为、关心和关注自己和利己性行为与观念三个维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结论:修订后的《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指标,可以作为利他行为的有效测量工具。

关键词:利他行为;大学生;信度;效度

一、 引言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最早由法国社会学之父孔德提出。利他行为在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广泛研究。在实证研究中,要探究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或个体利他行为的发展,均需要对利他行为进行测量,目前有多种不同的利他行为测量方法,如问卷法(有自评和他评两种形式)、内隐联想测验、博弈论范式和情境判断测验等方法。不同测量方法有其各自的特点,而自陈问卷法由于施测简便快捷且适用于团体,在实证研究中备受推崇。

根据已有研究,目前国内存在多种版本的利他行为自陈问卷,但使用较为频繁的只有Rushton等人编制的《利他精神自陈量表,SRAS》和李艳芳编制的《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前者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利他行为的评估工具之一,信效度得到多项研究的证实。而后者作为本土问卷,出现时间较晚,信效度需要进一步验证。因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并将《利他精神自陈量表》作为校标量表。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选取大学生为被试。样本1包括445名被試,其中男生144人,女生301人,独生子女250名,非独生子女195名,样本1主要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2包括444名被试,其中男生149人,女生295人,独生子女248人,非独生子女196人,样本2主要用于正式问卷的施测。

2. 研究工具

(1) 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

《大学生利他行为量表》共有22道题目,采用七点计分,包含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利他行为表现、关心和关注自己以及利己性行为与观念五个因子,其中后两个因子负向反映利他水平,得分越高表示利他水平越低。已有研究证实,利他行为存在较为理想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但结构效度除了问卷编制者尚未有其他研究者进行再次验证。

(2) 利他精神自陈问卷

《利他精神自陈问卷,SRAS》共包括20道题目,反映了20种经典的利他行为。问卷采用五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利他水平越高。国内多使用宋琳婷的修订版,修订后的问卷包括18个题目,多项研究发现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 数据处理

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21.0和Amos2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涉及的统计方法有相关分析、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

三、 结果

1. 项目分析

采用题-总相关法和P值法的方法对问卷题目的区分度进行分析。题-总相关法是指通过计算每道题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保留相关系数显著且绝对值大于0.20的题目,否则予以删除。P值法是指将被试按总分进行升序(降序)排列,取前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高分组),后27%的被试作为高分组(低分组),然后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删除差异不显著的题目。相关分析结果可知,除了第5题(r=-0.138)和第8题(r=-0.126)之外,其余20题与总得分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在0.213~0.743,大于0.20。t检验结果发现,除了第5题(p=0.006)和第8题(p=0.059),其他题目均达到0.001水平的差异显著性。综上所述,将第5题和第8题剔除。

2. 效度分析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Bartlett球形检验显示x2=4312.809,df=190,p<0.001,KMO=0.937,表示样本1非常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共同因素,求得因素的初始载荷矩阵,再用最大方差法获取正交旋转后的因素载荷矩阵。由于第17题的共同度小于0.4,因此剔除,进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同上。根据共同度小于0.4需要剔除的标准,再次删除第4题。根据碎石图和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抽取3个公共因素,能够解释方差总变异的60.339%。剩余各个题目在对应的因子上的载荷在0.504~0.842,题目的共同度在0.488~0.724,进一步说明剩余题目都符合测量学标准。

通过对初测问卷进行删改,终版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正式问卷共18道题,包括三个因子,F1包括12道题,分别是1、6、9、11、12、13、15、16、19、20、21、22;F2有2道题,分别是2、3;F3包含4道题,分别是7、10、14、18。原来属于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以及利他行为表现三个维度的剩余题目全部纳入F1。个别题目的归属有调整,如原属于关心和关注自己维度的第1题(在他人要求帮助时,我会尽力而为)加入到F1,而同样原属于该因子的第7题(我通常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纳入F3中。通过分析题目内容,作者认为新的划分更为合理。由于F1将所有有关正面阐述利他行为的题目都归入其中,因此,将F1命名为“利他行为”,而F2和F3继续延续原来的因子名称,即“关心和关注自己”和“利己性行为与观念”。

(2) 验证性因素分析

用样本2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修订版问卷的结构方程的各项拟合指数,其中x2/df小于5,IFI、NFI、CFI和TLF均接近0.90,且RMSEA小于0.08,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模型结构清晰。而原问卷的各项拟合指数均不如修订版的理想,说明修订版的问卷结构比原模型更为合理。endprint

利他行为、关心和关注自己和利己性行为与观念3个分量表的得分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程度,高于3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程度(具体结果见表2),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量表结构的合理性。

(3) 校标关联效度

由表2可知,利他精神自评问卷总分与大学生利他行为总分及利他行为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413和0.306,而利他精神自评问卷总分与另外两个因子相关不显著。

3. 信度分析

由表2可知,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1,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是0.909、0.683、0.682,说明该量表的信度良好。

四、 讨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修订版的《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最终包括18道题目,划分为利他行为、关心和关注自己和利己性行为与观念三个因子。问卷结构变化最大的即为利他行为因子,它几乎囊括了原问卷中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和利他行为表现三个因子的全部题目,该结果说明原问卷中的这三个因子的划分标准可能是不太合理的,也可能是各因子所含题目的内容针对性和区分度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完善。

李艳芳编制的《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首次将利己性因子(即关心和关注自己和利己性行为与观念两个因子)纳入其中,但这种做法是否合理,还有待后续研究者的进一步验证。因为目前有关利他与利己的关系目前尚未定论。如,道金斯(2012,p3)认为自然选择的单位是基因,有机体只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并受到基因的控制。基因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与自身相同基因的传播和繁殖,这就是基因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基因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其自私的目的,也会滋长一种有效的利他主义。可以说利他行为只是基因自私性在个体利他主义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利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己。从这个角度来看,利他与利己并不相悖,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与之观点类似,他认为人都是利己的,但惟有利他才能实现利己。但王海明(2001)提出我国两千年来一直深受利他主义道德的影响,即提倡无私利他,否定任何形式的利己,如为己利他或单纯利己,即将利他视为利己的对立面。

效标关联效度的分析结果可知,利他精神自评问卷总分只与大学生利他行为总分及利他行为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显著正相关。这是因为利他精神自评问卷测量的是个体的纯粹利他行为,而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测量的则是个体的策略利他行为,尤其是关心和关注自己和利己性行为与观念两个分量表测量的更是个体的利己行为。因此,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总分及利他行为因子与利他精神自评问卷存在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使用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该问卷有比较理想的信度,但是关心和关注自己和利己性行为与观念两個分量表的信度要远低于利他行为分量表的信度。原因可能是这两个问卷的题目太少,该结果也提醒未来的研究者,要想使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达到更为理想的心理测量标准,应该进行更为广泛的调研,充实和完善问卷题目。

综上所述,虽然修订版的《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具有较为理想的信效度,但是该问卷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确认结构划分的合理性,通过访谈和调查进一步丰富论文题目,优化问卷的心理测量属性。

参考文献:

[1]Bar—Tal,D.Altruistic motivation to help:Definition,utility and operationalization[J].Humboldt Journal of Social Relations,1986,13:3-14.

[2]陈曦,刘传勇,娄振山,王芳.新兵利他主义及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414-417.

[3]蒋达,王歆睿,傅丽,周仁来.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1):79-82.

[4]李文辉,李婵,沈悦,但菲.大学生共情对利他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5):571-577.

[5]曹衍淼,王美萍,常淑敏.不同情境下大学生移情与内隐利他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30-432.

[6]宋琳婷,陈建芷.大学生内隐利他在不同实验材料中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959-961.

[7]何宁,朱云莉.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6,48(2):199-210.

[8]费定舟,钱东海,黄旭辰.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自我损耗下的道德情绪的正向作用[J].心理学报,2016,48(9):1175-1183.

[9]肖启蓬,戴美霞,刘步云,杨文翰,王旭祥,静进.学龄前儿童利他行为与抑制控制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5):437-439.

[10]李幼穗,裴利芳,于钊,远建光.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1992,(6):38-42.

[11]刘文,杨丽珠.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6-10.

[12]郑奥文,张璐琨,陈晓梅,武雪姣,姜燕,李彬彬,王林林,陈昕,牛春娟.面部表情对利他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305-307.

[13]宋琳婷.大学生移情、社会责任心与内隐、外显利他行为的关系[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14]李羽洁.中职生自我同情的特点及其与利他行为的关系[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5]许珊珊.感戴心理干预对初中生利他行为的作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5.

[16]李艳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17]李双双,张永春,李雪平.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心里幸福感:特质移情与利他行为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2):359-362.

[18]郑显亮.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1):31-37.

[19]武朵朵,秦晓斐,张潮.师范生人格特质对现实利他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7):1025-1030

[20]宋琳婷.大学生移情、社会责任心与内隐、外显利他行为的关系[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1]李羽洁.中职生自我同情的特点及其与利他行为的关系[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2]许珊珊.感戴心理干预对初中生利他行为的作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5.

[23]道金斯.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译.自私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3.

[24]苟敏,李耀华.伦理学中的利己与利他之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4):156-160.

[25]王海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1):19-26.

作者简介:

张爱芹,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师范学院。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029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