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指向素养提升的中考复习课堂,实现减负提质

指向素养提升的中考复习课堂,实现减负提质

俞丽 朱灿钟

摘 要:减负提效即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力争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面对升学压力,肩负家长和学生的期望。要实现减负提效的目标,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从提升学生素养入手。虽然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将提升学生的素养摆在首要位置。文章通过对初中科学复习内容的总结,归纳出三种复习课常用的课型,对于不同的课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素养的复习任务,旨在为中考复习减负提质。

关键词:素养提升;中考复习;初中科学;减负提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1-0013-04

一、 中考复习的常态

“减负提质”是社会、家长、学生都期待盼望的结果,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期待达成的教学预期。但是到了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学习任务很重,即将要接受中考洗礼的考生会为了追求短期的分数提升,开启刷题模式。所以刷题成为绝大多数学生中考复习的常态,也是教师惯用的应考“法宝”。在总结这么多届毕业生的经验教训后发现,“刷题”好比西药,治标不治本。反而会衍生出很严重的“副作用”和“后遗症”。

刷题“一宗罪”: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为了完成大量的习题,不得不加班加点熬夜做练习。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并不会因为刷题取得高分,反而因为缺少睡眠时间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成绩上不去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刷题“二宗罪”: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而言,由于通过刷题,有一部分确实会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长期枯燥的学习让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很多进入高中后成绩一落千丈。短期内成绩虽有提升但学习的兴趣被极大抹杀。

刷题“三宗罪”: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重复做大量已经会的题目,美其名曰熟能生巧。确实这些学生在考试中会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很多老师或家长会误认为这是刷题的效果。但是笔者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只要完成正常的作业量,他们的成绩还是一样可以达到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其实刷题耽误了他们其他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等进入大学或社会后,由于一些能力和素养的缺失,不少学生往往会被贴上高分低能的标签。

长期任教九年级科学的经验告诉我,中考其实并不是单纯地考知识,还注重考能力。现在很多考题非常灵活,并不是单纯靠刷题就能解决的。只有提升学科素养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升科学素养就好比“中药”,虽然疗程长,起效慢,但是副作用小,只要按方抓药、坚持用药,最后一定会有良好的疗效。

在传统教学中,复习阶段很多教师都会在做题—改题—讲题的怪圈中无法自拔,一面抱怨这道题已经练习讲解了这么多遍还是有这么多人错,一面又去找大量类似的题目给学生再操练。减负提效需要教师改变这个传统的教学观。所以教师要时刻站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复习课。从复习课和课堂任务设计上进行调整。课型上可以分为注重概念整理的梳理课,注重实验操作的实践课,注重思维培养的辨析课。每种课型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做到各有侧重。总体来说,把复习课的侧重点从重知识灌输转向重能力、重思维、重素养的培养。

二、 两大调整、三种课型促“减负提质”真落地

每当中考临近,教师肩上的担子就非常重。要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中让学生成绩都有提升,出路只能是提升课堂实效。复习课不能再是传统的“三板斧”——刷题刷题再刷题,这样的复习课不仅低效还极大地挫伤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梳理形成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同时还能提高中考科学复习效率的课型。让减负增效不再只停留在宣传口号中,而能有机落实到每一堂复习课中。

(一)概念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织网”能力

中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就是基础知识,但是科学知识冗杂,如果一味灌输,到头来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尤其是成绩中下的学生,经常出现复习时间和成绩成反比,题做得越多成绩反而越下降的现象。引导学生将大量的概念、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自主梳理,让知识点的复习更加深入、系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更长久。中考时就能在考查基础知识点时避免丢大面积的分数。

在初中科学复习过程中,血液在流经肾脏前后的成分变化和尿液的成分及流动路径总是混淆。分析发现,学生不能结合文字描述和图像内容理解知识,从而感觉到知识相似而混淆不清。于是在复习该知识点时,笔者设计如下复习任务:①请你先观察课本中血液流经的路线图,总结并归纳出来。②写出尿液的成分,它原来含在哪一结构里面?在哪个结构中尿液和血液分离开?③思考完前两个问题后再整理出尿液、血液的流程,见图1。通过自主梳理、同伴互助,引导学生整理出完整的血液流经路线。

这样的课堂复习形式,和满堂灌的复习课相比,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让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复习,自主梳理知识,最后通过同伴的互补形成一份脉络清晰的流程图。对难点知识或易混淆知识的梳理,可以帮助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知识,帮助他们能在实战中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题。基础打得牢的同学,可以在同伴互助中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同时提升自己在同伴中的威望。

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眼中不要只有知识点,还要更多地去挖掘知识背后可以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点。对知识量较大的知识进行梳理或是对某一章节内容进行梳理时,往往可以完成思维导图,见图2。

以上是学生做的思维导图,通过不断引导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吸收速度越来越快,大大提升了复习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记忆变得有序,这样可以减少对知识的遗忘。②运用网络图进行知识复习建构,主要是让学生懂得概念之間的联系和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分。当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时,有助于实际应用时准确调用相关知识。

在复习阶段,教师要把初中三年所学的知识进行统筹整理,编织成一张知识大网,然后把“织网”的方法和技能交给学生,让他们也能织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这需要教师在复习时打破年级和章节限制,整体去做复习计划,要把相关知识的复习进行有机整合,最后把寻找整合后的几大块知识网间的联系,再进行无缝衔接。

(二)实验复习——重视培养学生建构能力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魂,对于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当面对疑难问题时,能够自己去找器材来建构一个实验。这样既能对遇到的问题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建构能力和动手能力。

(2017年杭州科学中考第18题)如图,甲、乙、丙是三个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的容器,若容器都装入等量的水(水不溢出),三个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

A. 甲最大B. 乙最大

C. 丙最大D. 一样大

这样的题目相信在复习阶段,学生练习肯定不下十遍。但是为什么在中考中还会有如此多的学生会选错?试想如果在讲解时,老师拿一个压力计,把装入等量水和装入相同深度的水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压力的变化,然后再来分析原因。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一定会很深入,当中考中遇到这样的考题时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还能增强考生考试的心态。所以在设计此类复习课时,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去根据问题自己建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疑难问题。

浮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在复习时要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和理解浮力的相关知识。以下是笔者设计的有关浮力复习的任务。器材准备:两个烧杯、一个稍大点的铁块(恰好能放进烧杯的那种)、溢水杯、弹簧测力计。实验目的:理清F浮、G排液和G液之间的关系。

学生先分组讨论,猜测它们三者的关系,尤其是F浮和G液之间的关系。每组设计实验方案和实践操作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的原型来自一个讨论“10牛顿的水能否产生大于10牛顿的浮力”。起初通过课堂的讲解,虽然有一部分同学有所领悟,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疑惑状态。通过这次实验操作,在数据面前大家能达成共识“10牛顿的水能产生大于10牛顿的浮力”,同时在实践中大家能更好地理解结论背后的原因。真正解开了学生对知识的困惑,这也能激发学生更好地去探究科学问题,培养学科兴趣。

总之,教师要多利用实验这一解疑利器去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多引导学生自己利用身边器材来建构实验解决问题。当然,这需要教师积极做出改变,首先作业量要减少,这样学生才能在遇到问题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其次教师设计的任务要精心挑选和改进,不能做“搬运工”。

(三)思维养成——重视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做题、讲题是常态。很多教师和学生甚至会采用刷题的形式来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和解题的准确率。从短期来看,这也许对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有些帮助,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固化,解题只求正确率和速度,忽视了思维的养成。最终不利于学生成长,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所以在复习阶段,教师要设计一些辨析课,通过辨析来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通过辨析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辨析使学生找到科学学习的乐趣。辨析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任务,如通过比较方案的优劣来培养思维,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来提升学生的思维。

1. 实验方案设计任务

现有一只质量为50g左右的鸡蛋、一烧杯食盐水(其他器材不限),当鸡蛋漂浮在水面上时,如何通过实验来测试鸡蛋受到的浮力。请写出你的方案(至少两种)。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其实考查了浮力测量(计算)的几种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当看到五花八门的设计方案时,学生的头脑已经历批判、认同、再批判、再认同的复杂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比较方案优劣的过程中,对浮力测量的几种方法的理解也得到进一步巩固。这样知识才真正内化,带有自己的思维。

2. 一题多解任务的设计

一题多解任务,其实教师不必刻意去设计,很多习题都能成为很好的素材。这里需要教师善于发现,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耐心,需要教师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在九年级总复习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和过量的问题:

现有金属铜与其他三种金属镁、铁、锌中的一种组成的混合物,测定该混合物的组成。

【实验步骤及数据】取出该混合物共8.0g放入一容器中,取140.0g浓度为14.0%的稀硫酸溶液平均分四次加入该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数据,如图:

(1)求该混合物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

(2)求第三次加入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本题中第一小题比较简单,解题方法较少。第二小题属于中等难度,大部分学生能想到一种方法来解题。这时候如果教师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发散思维,开展一题多解的训练,最后学生竟然发现至少有三种解题方法。现在归纳如下:

解法一:利用化学方程式,先得出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从而判断是镁元素,然后求出生成的氢气的质量,那么溶液的质量=反应掉的金属的质量+加入硫酸溶液的质量-生成的氢气的质量。

解法二:依据化学方程式就可以求出硫酸溶液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不用求出金属的原子质量,要比第一种方法简单很多,这样反应后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也可以顺利求出了。

解法三:依据元素质量守恒,这个反应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氢气的质量,而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硫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算出反应掉的硫酸溶液中硫酸溶质的质量,再求出硫酸溶质中的氢元素的质量就可以了。

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几个字来归纳解题方法,比如解法一,学生认为关键点是“相对原子量”,所以他们为解法一取名叫“相对原子量”法,又将解法三取名为“元素质量守恒”法。且不论学生为解题方法取名是否合理规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对这一类题目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很多学生就能立马回忆起用“某某解题”法,他们会觉得这是他们自己命名的方法,所以记得牢,更有一种自豪感。

复习阶段,面对大量的练习,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跑量”。殊不知“量”上去了,“质”却明显下降了。这也是“减负提质”为什么呼声如此高的原因。

三、 结束语

在“减负提质”的大背景下,首先要去刷题化现象,这样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其次,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各种素养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同的知识点对学生的素养能力的要求有所侧重,基本概念复习时要侧重学生的“织网”能力,疑难问题复习时要侧重学生的实验建构能力,易混淆问题复习时要侧重学生的思辨能力等。

“减负提质”是民心所向,也是人民对教育工作者的最高期望。一线教师理当顺应民意,竭尽全力,积极实现这一目标。从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作业布置与讲解等方方面面进行变革,在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参考文献:

[1]胡攀峰.初中科学高效复习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2]郭金.基于课标提高初三物理復习实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3).

[3]黄河清.中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陈锋.复习课的问题透视与增效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作者简介:俞丽(1984~),女,汉族,浙江萧山人,萧山区靖江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科学复习课教学;

朱灿钟(1982~),男,汉族,浙江萧山人,萧山区浦阳镇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科学复习课教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160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