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小班数学集体教学有效性提升“六步法”

小班数学集体教学有效性提升“六步法”

摘要:早期数学学习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有效性,对幼儿数学核心经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融合多个领域”“综合多种感官”“巧用操作学具”“擅用教育评价”“注重生活延伸”六步法旨在提升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为幼儿教师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数学活动;集体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3-0055-04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因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概括性强的特点,很难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如何提升教师数学集体教学的有效性,是众多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研究表明,小班数学集体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学内容缺乏与幼儿已有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为了解决小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难、烦、干”等常见现象,本研究通过实践,得出以下优化策略。

一、创设多种情境,链接已有数学经验

情境创设是提高幼儿园数学集体活动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小班幼儿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情境的创设能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架,助推幼儿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在课堂中还原生活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形象、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且利用合适的方式使幼儿完全沉浸在该情境中,促使幼儿在该情境中有效的学习。如在“一一对应”的数学活动中,链接幼儿已有序数概念的数学经验创设“秋游”为主题的生活化课堂情境:教师用大屏幕播放准备秋游的生活场景,让幼儿沉浸在即将去秋游的情绪状态中,随后以做秋游准备工作为线索,还原了一一对应背书包、戴帽子、拿水杯等多个生活场景,在生活化的情境游戏中,幼儿反复以“一一对应”的数学核心经验完成游戏任务,在一次次的游戏中巩固认知。

整个教学过程是一次缩小版的半日活动,幼儿在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验证效果的四个环节中,完成了所有认知和能力的学习,并围绕生活的情境,实现将已有数学认知进行生活化的迁移应用,感知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积累了数学经验。

(二)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游戏情境的创设能充分唤醒幼儿已有數学经验,从而与新内容产生链接,缓解难度,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新的数学经验。

例如,在“比较多少”活动中,教师设置了小猴过生日邀请大家参加派对的游戏情境,游戏中教师提供了各色手环,在跳生日舞时教师发出三次指令:“两个小朋友手拉手”“两个戴红手环的小朋友手拉手”“红手环的小朋友与绿手环的小朋友手拉手”。到最后一个指令时,有小朋友落单了:“老师,我没有找到戴绿色手环的小朋友。”“老师,我也没有找到。”另一名幼儿也说道。“那绿手环多了还是少了呀?”教师回应道。“绿色比红色少了。”一半以上的孩子冲着老师大声说道。

在这个游戏情境中,教师针对幼儿已有“一一对应”数学经验,巧妙地设计了游戏情境引出多与少的数学认知内容,幼儿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后,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最后解开矛盾,得出结果,使原本枯燥的比较多少变得简单又好玩。总之,在小班数学集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已有数学认知经验,巧妙创设游戏情境,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集体活动的有效性。

二、融合多个领域,拓展数学学习经验

《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强调:“各领域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指南》进一步指出:“五大领域的整合并不是把学科知识进行拼凑教学,必然需要通过有机整合,让幼儿带着兴趣学习,收获快乐。”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融合多个领域,符合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规律,更有助于拓展幼儿的数学学习经验。

在《图形捉迷藏》的数学集体教学中,围绕“不同的图形可以变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一核心经验,以认知图形—辨别图形—应用与变化三个环节,层层深入达到教学目的,从中整合了艺术(在绘画涂鸦中认知)、语言(将图形特征用语言进行表述)、健康(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图形的变化)、社会(在情境游戏中感受车辆的不同作用)等领域来完成教学。让幼儿在自我感知、体验、操作中理解图形的变化。活动中,幼儿的探究兴趣浓厚,在愉快的氛围中建构了对图形的认知变化。(如图1所示)

在数学集体教学中要敢于打破领域界限,适时、适宜地借助其他领域来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由此开展的数学集体教学内容更饱满,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能力发展也更全面。

三、综合多种感官,增进数学具身体验

皮亚杰指出:“数学是不能直接用语言来教的。”幼儿数学学习需要综合多种感官来进行。身体及感觉是幼儿最重要的经验,具身认知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综合采用多种感官来引导幼儿学习,有助于增进幼儿数学学习的具身体验。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视觉图像引导幼儿探究,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规律排序的活动中,运用了多媒体观看(视觉、听觉)——各种花纹组成的规律;学具操作(触觉、视觉)——图形与色彩的规律排序;音乐聆听(听觉、触觉)——声音节奏组成的规律;拍打身体(触觉、听觉)——肢体动作组成的规律等,而后幼儿探究得出规律的意义。在教师多感官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幼儿较好地掌握了规律排序的基本方法,拓宽了数学认知的范围,体验到任何事物都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

四、巧用操作学具,激发数学探究兴趣

“幼儿的数学认知最初建立在具体实物的基础上,且动作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石。”学具的运用是活动操作法的体现,围绕教学目标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在材料操作的活动中充分动手、动脑、动口,从而获得经验的方法。

(一)在学具操作中感受认知乐趣

幼儿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他们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很容易因不理解而产生被动、消极的负面学习情绪。而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方法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比如在《奇妙的排队》活动中,幼儿对于规律排序这一概念的理解,仅凭讲解很难调动其主动探究的热情,而通过图形规律穿线和棒冰棍规律拼摆的学具操作游戏增加了新鲜感,重新唤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热情。同时,学具的使用帮助幼儿理解和巩固数学核心经验,在玩中受启发,在启发中化解矛盾,把原本单一、乏味的数学认知变得直观和生动。

(二)在学具操作中實现认知递进

在一个完整的数学认知活动中,往往随着教学渐进而内容也由浅入深。此时学具的运用就能更好的完成幼儿的认知递进过程。如在《寻找对称》的活动中,从几何图形→人型→生活物品,三个层次来体现对称概念的深度与广度,幼儿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原来复杂的外形也是可以对称的;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对称的物品。(如图2所示)

(三)在学具操作中建立认知自信

数学认知活动的成果展示不像艺术领域的成果展示能看得见、听得到,这时就需要借助于学具操作来展示成果。比如在《图形魔法》活动中,就是借助学具将幼儿对于图形的拼摆创意作品进行了展示,从而验证幼儿对于图形的认知、辨别及创意,通过学具操作将无形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等学习品质转换成有形的作品,呈现学习成果,获得学习成就,建立学习自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五、擅用教育评价,增强教学反思力

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积极性,还能营造良好的认知氛围,同时也能让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但是,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合理能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营造良好的认知氛围,起到正面的影响。若运用不当则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造成挫败感,甚至会给幼儿造成终身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数学活动的评价中,需要根据幼儿数学认知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评价方式。

(一)多种过程性评价,动态关注幼儿数学学习状况

过程性评价可以是由教师发出的,也可以是由幼儿自评。评价的工具也是丰富多样,比如语言、肢体动作、自评表等。过程性的评价比结果性的评价范围更广,它并不仅仅针对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可以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但是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学习和能力发展。

比如:上课时,教师根据幼儿学习过程的表现给予口头评价或肢体动作评价(拥抱、大拇指、击掌等肢体动作),激励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课后,幼儿通过自评来认识自我。

在过程性评价中,要讲究语言和肢体评价的即时性,而且要具体指出什么地方表现好;自评表的设计要用幼儿的语言设计,让他们看得懂,评得了。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尽量不做结论性评价,即便是针对知识结果的评价也只限于教师层面对幼儿学习效果的了解,应避免对幼儿进行考核性的结果评价,充分关注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可以被幼儿接纳的,是可以促进幼儿发展与进步的。评价是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的,如果评价起到了促进幼儿的学习和能力发展的作用,这样的评价就是有效的。

(二)游戏化回顾式评价,全面了解幼儿数学学习状况

游戏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回顾式评价中采用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有助于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帮助教师了解班级幼儿数学核心经验水平。如在《多与少》的数量认知活动中:在集体教学活动之后,教师首先用不同的实物卡片提问:“哪张多?哪张少?……”幼儿通过集体回答、抢答的形式来回应老师的提问;随后又以PPT展示数字卡片的方式请幼儿选择站队:“请站在你认为表示数量多的数字前面……”通过游戏互动来进一步评价本班幼儿对于数量及数字的理解。这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意图,不是对幼儿进行考核式的评价,是为了了解幼儿前序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而调整教学内容。同时还能观察到幼儿的个别化发展差异。例如,有的幼儿能非常自信的抢答或站队,而有的幼儿人云亦云,忽左忽右。在掌握这些信息后,我们就能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教学更有效。

六、注重生活延伸,拓宽数学经验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在多种实践中展开。课程的“有意义”体现在教学中的经验可以延伸到实际生活当中,拓宽幼儿的数学学习经验。

在学习数量和一一对应的关系以后,小班幼儿对于手口一致的点数已经得心应手。在成人的引导下很容易将课堂知识进行生活化迁移,如边走边数脚步,走爬楼梯边数,数马路上的汽车,在平时放杯子、挂毛巾、整理图书等一日生活中都会整齐对应的摆放物品了……这就是生活中的延续。

然而,课堂中的计数是静态和可视化的,这样很容易做到一一对应,但对运动中的物体(如路上的汽车)和非可视的事物(如声音)以及运动过程(如走楼梯)的计数,由于需要感知觉和运动觉的高度协调,幼儿要做到一一对应难度较大。这就迫使幼儿做进一步的能力提升,激发了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七、结语

幼儿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及特点,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采用符合幼儿学习方式的教学形式来开展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班集体教学活动中采用“创设多种情境”“融合多个领域”“综合多种感官”“巧用操作学具”“擅用教育评价”“注重生活延伸”六步法,小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品质及核心经验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让幼儿体验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斌贤,王蓝慧,祝贺.“完整儿童”观念在美国的早期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11):35-4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潘月娟.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

[6]张艳丽.4~5岁幼儿数概念游戏化的实验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3):108-109.

作者简介:陈肖(1982~),女,汉族,浙江富阳人,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幼教高级(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科学教育。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168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