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课程游戏化中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探究

课程游戏化中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探究

摘要: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经验和发展,课程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并立足幼儿现状,采用适宜不同幼儿的措施,推进幼儿的主动探究,激发学习的自信和独立能力。文章立足幼儿的学习特点,阐述了在课程游戏化实施中注重发挥幼儿自主探索的内动力,使课程成为幼儿的游戏,游戏是承载教育任务的充满趣味的探究之旅。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主体;解放身心;操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3-0159-04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对生活、环境充满好奇,由好奇出发的疑问、操作、探究是幼儿直接的学习方式,幼儿也在与自然环境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增强自己的能力。因此,“一日生活皆课程”是十分具体的教育理念,也是可灵活操作的教育手段。教师应当思考:课程如何让幼儿喜欢、乐于参与、积极主动地发挥潜能?我们的课程应能够促进幼儿在持续的时空里发生变化、产生思考、获得发展。

对幼儿而言,有趣的活动和形式是吸引他们自主实践并得出有效经验的重要途径。课程的“游戏化”并不单纯表示在教学活动中加入一个游戏,或是以某种角色的形式进行活动,那只是表示幼儿在游戏,而课程的目标可能不能很好地显现。因而,课程游戏化的含义是:课程必须生动活泼,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又能让幼儿理解、操作,在轻松的氛围里探究、感知、表达和创造。这与以往的教师教、孩子学的模式完全不同,幼儿才是课程的主人,并充分体会活动的乐趣,体验快乐的游戏感受,全程投入、时时交流,在自然的活动进程中获得真实的发展。

对现代教师来说,课程游戏化要求教师减少单纯的说教、呆板的示范,取消了单一的评价模式,而多了一份灵活机动的教育智慧,需要教师能保有一颗富有童趣的心灵,与幼儿同感、同理,能敏锐地觉察到幼儿的变化和需要,并做出准确的调整,跟随幼儿的变化,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帮助与协作,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

一、建设自由的活动氛围,支持幼儿自然表达自己

课程游戏化使得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但如果我们为了使活动看起来有趣、具有游戏性,而刻意加入了游戏环节,不但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还容易让活动流于游戏的形式。我们在活动中应当遵循幼儿的趣味特点,了解幼儿喜爱什么、能玩什么,突出幼儿的活动主体地位,支持幼儿自发、自主、自由地进行探究,让幼儿成为学习探索的主人。

(一)游戏是手段,不是目的

游戏往往是幼儿自发的、师幼共同商量的,其组织较课程更加松散和自由。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认为课程游戏化即一个游戏,那与自主游戏没什么区别。我们应当重视课程的内容应是幼儿喜爱的、想要探索的、在内动力的驱使下能够自己使用材料进行实验探究的,这种轻松的氛围和组织形式让课程脱离了幼儿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幼儿自主思考和操作的活力,因而获得的信息也是最有效、最深刻的。

在大班活动科学《实验彩虹》中,配合雨后彩虹的活动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彩虹是怎么来的?教师支持幼儿的猜想:是太阳照出来的;是下的雨水留在天空上的影子;是地面的水蒸气蒸发;是地上的森林映出的景色……这些猜想本身就是有趣的游戏,孩子们进行着想象游戏、语言交流、伴随着肢体表现的互动游戏。接着,教师鼓励幼儿思考:是不是下雨就会有彩虹?能不能“制造下雨?”幼儿说:“用水管洒水,就有雨了。”于是,大家尝试利用水、喷壶,在阳光下喷水,观察彩虹的出现,还可以用白纸、水盆、手电筒在黑暗的卧室里制造“彩虹”。简单易操作的科学实验让孩子们看到亲手制造出的彩虹,感到科学既有趣,又与自己很亲近,瞬间增进了科学探究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尝试科学试验。

又如“有趣的蚂蚁”,教师抛弃了传统教学中观察蚂蚁图片、观看蚂蚁视频的做法,带着孩子们来到草地上,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蚂蚁。幼儿想要找到蚂蚁,就用各种材料做帮手:铲子、瓶子、糖果,孩子们用手拨弄草丛,发现蚂蚁的轨迹,再用铲子小心铲起泥土,把泥土装进瓶子,告诉教师:这里面有蚂蚁。有的幼儿则发现了在泥土路边跑来跑去的、正在搬动树叶的蚂蚁,猜想:蚂蚁一定是在搬动食物。于是给蚂蚁经过的路上撒上糖粒,观察蚂蚁的行为。他们看到,来这里搬糖的蚂蚁变多了,收集蚂蚁变得更加方便。在活动中,幼儿很自然地了解到了蚂蟻的特点:身体小但力量大、跑步速度快、很团结、喜欢吃糖,也喜欢收集食物,很多蚂蚁住在地下,但它们也会到地面上来活动。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好玩的探索,十分贴合于幼儿自主观察、操作游戏的需要,幼儿的收获远胜于在活动室里观看图片的所得。

教师感到,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好物质和操作活动空间的保障,支持幼儿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猜想、交流、实验,这样的活动充满趣味,能够很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二)多表达方式,尊重个体

活动中,幼儿对于“趣味”的感受和表达是不同的。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跟随同伴表达,比如小班幼儿没有感受到故事里的人物情感,也会跟着小朋友说:很高兴!而中大班幼儿由于兴趣点不同,体验也不同。在中班音乐活动《森林音乐家》中,有的孩子对音乐的节奏感兴趣,反复模仿韵律做出动作;有的则关注音乐形象,重在模拟人物的动态神情。教师发现,那些跟随同伴做出表演动作的幼儿,他们的快乐并不亚于创造出动作的孩子,点点告诉教师:和小朋友们一块儿玩非常开心。教师应当理解:音乐是极具个性化的艺术活动。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感知和表达,就是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现实需要,真正将幼儿放在了学习主人的地位,教师要做的是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能推动其欣赏和创造的空间。

又如在美术活动中,幼儿芽芽画了一幅画“魔术师”——一张黄色纸张上有一根粗粗的、长长的黑色线条。芽芽说:“这是魔术师走过的路,他穿着黑衣服,他走过去了,但是我们看不到他。”“那么魔术师会变出什么呢?”教师与芽芽交流。芽芽继续在“黑土地上”添画:一只兔子、一棵树、一朵云、一片花瓣,它们全都向着“魔术师”前进的方向飘去、走去、跑去,画面充满了生气和奇幻色彩。芽芽的创作引来了孩子们的好奇:原来还可以这样画画!大家的思路打开了,创作变得更加宽泛、灵活起来。

教师体会到,在一个有趣的活动里,幼儿的收获并不局限于教师制定的学科目标,课程的参与性、趣味性深刻影响着幼儿对自己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它促进着幼儿多领域的协同发展。

二、深入了解幼儿现实水平,从生活中提取活动素材

生活即教育。人类的学习、儿童的游戏皆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我們应当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了解幼儿的生活内容,以及他们习惯的探究方式、家庭关系、社区资源等,从幼儿生活中提炼课程素材,让幼儿从生活中不断挖掘新内容、产生新创造。

(一)关注生活内容

应从从生活中汲取活动内容,引导幼儿走向自然、走进社区,充分感知生活与社会的美好面貌。同时联合家庭,给予家庭必要的教育指导,支持和鼓励家庭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孩子的想象,为游戏做好准备。

(二)重视幼儿幻想

幼儿的泛灵论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生命体的多样,桌椅板凳都是十分可爱的。当幼儿说:我要飞上云朵里玩耍、休息,教师千万不要感到滑稽,这就是孩子们的世界。幼儿的幻想是我们构建课程、组织生成活动的优质素材,应充分发挥幼儿的力量,为课程游戏化建设增光添彩。

三、巧妙设计活动方案环节,支持幼儿大胆表达自己

来源于生活的内容是适宜幼儿的。同时,教师还应考虑以下问题:我们的国家、社会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何种期待?幼儿存在哪些发展潜能?将适宜性、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潜能三者相结合,梳理出有效促进幼儿积极探究的游戏话课程内容。

(一)师幼共商的活动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须得重视幼儿的感受和想法,切莫将自己的意志转移、强加给幼儿,然而在高控化的集体中,幼儿曾经较少发出自己的声音。随着游戏化的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到幼儿的意见对于顺利进行活动的重要性,从与幼儿的谈话中,教师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幼儿对于当前游戏的理解是怎样的,幼儿的材料操作水平如何,有什么样的交往意识和经验,存在那些可能的发展,并以此作为确定活动内容和组织方式的重要依据。

1.倾听幼儿

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想法。在大班社会活动《各种各样的房子》中,教师首先鼓励幼儿从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房子,再开展活动前期讨论。幼儿说:有的房子很高,有的不高、很矮,房子很结实,很硬,有的砖大、有的小,有的房子上有花纹,有的房子有电梯。孩子们的表述十分积极,教师始终是一名忠实的、认真的倾听者,并详实记录下幼儿交流的信息,作为设计活动的参考。

2.深入理解

对于幼儿的描述,教师要认真思考:这些信息是基于幼儿自己的认识,还是由成人灌输的?如幼儿说:有的房子会旋转。那么,这个孩子是真的见过“旋转的房子”吗?教师可以追问幼儿:你见过旋转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的?或是谁告诉你的?通过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真实的经验水平,避免在社会活动中出现对社会认识少、假想多的情况。

通过师幼共同商讨交流,教师能够站在幼儿的视角,采用生活化的素材组织设计课程,也使得幼儿的自主积极参与成为可能,课程真正成为幼儿能够自发驾驭的、主动参与的活动。

(二)幼儿生成的活动

我们也应当重视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它更具有幼儿的直接经验感受,能被其他同伴很快接纳并产生共鸣,增强活动的效能。在生活中、游戏中,有很多生成活动的线索,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但关注幼儿喜欢什么,还要敏锐地觉察到幼儿自发地观察到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兴趣点?有什么样的探究空间?全面支持幼儿探究。

1.了解动机

我们要知道幼儿想要探索的动机是什么,是单纯的、短暂的兴趣,还是有着知识经验的拓展可能?

如大班幼儿告诉教师:早晨在来园路上看见红绿灯坏了,要是有永远不会坏的红绿灯就好了。会有这样的红绿灯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作用?孩子们对教师的“好奇”也感到好奇,他们积极思考起来:我家的热水器是太阳能的,有阳光的时候不用电,能不能发明太阳能红绿灯?还有的说:我爸爸告诉我核电站能发电,汽车也能用电池,要是发明一种能用很长时间的电池,红绿灯就能好长时间再换电池了。

幼儿的兴趣点是生成课题的契机。针对孩子们的问题,幼师共同设计了以下活动内容:科学《有趣的电路》,美术《永远明亮的红绿灯》,语言创编故事《如果我是发明家》,音乐活动《红绿灯》,体育活动《忙碌的交警》,社会活动《哪里需要红绿灯?》。这些活动以及衍生的其他教学活动,形成了完整的关于“电”的系列课程,且幼儿熟悉又有探索的空间,参与和表达表现都十分积极,很好地实现了课程游戏化的目标。

2.支持行动

当我们跟随幼儿的兴趣设计了活动,即可采取有效的措施支持幼儿的探索、语言、行动、陪伴、肯定、环境创设等都是支持的措施。

在中班语言活动《蚂蚁和西瓜》中,孩子们猜想:蚂蚁和西瓜会发生什么故事?有的说:蚂蚁会吃西瓜。有的说:西瓜皮很硬,蚂蚁打不开。还有的说:蚂蚁会帮西瓜种下小西瓜。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设想,扮演蚂蚁玩一玩种西瓜、吃西瓜、打开西瓜的游戏,再扮演西瓜体会害怕被吃掉的心情,和第二年发芽的感受。孩子们做完游戏一遍之后,再互换角色,忽然说:蚂蚁和西瓜在一起真好玩啊!它们一定是好朋友!此时,孩子们已经与蚂蚁、西瓜有了强烈的共鸣,对故事的大概内容也有了心理准备,再进行阅读就十分顺畅了,教师不必逐页讲述,孩子们能自主观察画面进行讲述和交流。

随后,教师再与幼儿一块儿完整地欣赏这个故事,让幼儿一边欣赏一遍思考:自己的想象和故事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情节是自己猜到的?欣赏中,幼儿对自己猜想到的情节欣喜不已,又对故事中蚂蚁与西瓜的趣味图画倍感惊讶:原来蚂蚁的力气这么大!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始终站在幼儿的探究需要中,支持幼儿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感知故事人物,这也是幼儿推理故事、熟悉情节的机会。从表面上看,教师支持幼儿自主探究,深层次的是教师让幼儿走在了探索感知对象的前面,没有自己主导“讲故事”——鼓励幼儿根据人物的形象、习性等特点充分感知、想象可能的情节远胜于机械地讲述一个故事,教师将幼儿放在了学习主人的位置上,教师所做的是观察、陪伴、帮助、参与,与幼儿产生情感的共识,在阅读中、游戏式的感知学习中获得直接的、深刻的经验。

(三)教师发起的活动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幼儿可能的发展需要而设计活动,教师加以评估后,设计适合幼儿的活动,并且这样的活动能够兼顾那些需要表达表现自己、获得友谊与发展的、原本经验能力较弱的幼儿,他们也就有了展现自己、获得自信和社会地位的空间。

1.觉察需要

幼儿乐乐总是跟在小伙伴的后面玩,从不主动加入某个游戏,但能在这个游戏里获得较好的成功。教师观察后发现,乐乐能力并不弱,是内向、犹豫的性格让他总是成为跟随者。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我长大了》,请幼儿先收集自己成长的照片,和幼儿一起观察成长趣事,从中发现自己能力的增强,在这个层面上,每一位幼儿都是有话可说的,孩子们还扮演小时候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将来的自己,及时对成长的感悟,也是对未来的憧憬。语言表达较好的乐乐也轻轻地、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故事,并表演了自己“宇航员的一天”的故事,赢得了小伙伴们的祝福。教师对孩子们的表述、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肯定,并且发现,乐乐的眼神是这样的清澈,自信的笑容首次出现在他的脸上。教师感到,孩子都有一颗表达自我的、美好的心灵,只是需要我们的发现。教师不仅是一个教授知识的人,更应是助力所有幼儿大胆、尽兴表现自我、探索自己的智者,支持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接近未来的自己。

2.弹性目标

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应当着眼于目标的制定。一个活动的目标首先是要促进幼儿在活动中收获、快乐的体验,同时要关注到幼儿经验水平的差异,在采取多种途径达到目标,使目标体现出差异性、个性化。

以《我长大了》为例,与乐乐不同的是,有的幼儿语言表达不完整,只能说出简要的核心语句,如:(衣服)嫌小了,会干活,不喂(饭)了,长高了。教师要理解幼儿的发展速率不同,在目标上即体现出来。可鼓励幼儿用动作、语言、扮演不同角色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成长的理解,并给予积极的回应:你的意思是你长大了,衣服穿不下了是吗?你长大了,不愿意扮演小宝宝了对吗?现在会自己吃饭了,不要妈妈喂了,真好!这些具体的、有层次的目标将有助于幼儿正确评价自己、增强活动的信心和效果。

课程游戏化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它不但伴随着幼儿长大,也陪伴着教师的成长、成熟。“游戏化”是让幼儿回归真实、回归生活、找到自己,也是推动教师保持教育初心、摘取甜美成果的幸福之路。

参考文献:

[1]闫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2]林永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彭茜.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廣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高小芳,张韵,范靖.幼儿游戏化课程设计与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徐滢(1988~),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幼教中心第一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175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