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策略探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策略探究

摘 要: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蕴涵了人类理想和价值追求的精神理念。法治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学生群体入手渗透法治精神、法治内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法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初中生法治精神培养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法治教育;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3-0127-04

随着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权威性不断体现,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法治意识方面的培养刻不容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蕴含了丰富的法治资源与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做一个知法懂法的好公民。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观念的重要任务,步入初中阶段之后,学生的法治观念进一步得到提升,所以法治教育也必须要跟上学生的学习步伐。但是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却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专业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未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文章通过阐述法治教育的现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够给其他相关的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 加強中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这门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了保证法治教育能够有效开展,就需要对这门课程中的法治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有效地推动法治教育展开,能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在遇到侵权行为或者是伤害自身安全的行为时举起法律武器,勇敢地保护自己。而且掌握相关的法治知识,也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探索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社会非常好奇,而且也开始产生自己的想法,对一些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事情也会比较关注。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加强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观念,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在解决问题时由情绪主导。掌握相关的法治知识之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更加关注与这方面有关的事情,这样一来,学生在看待相关的事情时就能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而且也能够有所依据。因为懂得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表现更加得体,而且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让学生既能够学会保护自己,又能够约束自己不触碰法律红线。这样能够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知法守法的风气,进一步推动社会稳定发展,保证国家稳健发展。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也能够自觉地抵御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在遇到一些不好的行为时知道该如何制止,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也会影响到家庭。所以加强法治教育对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 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法治教育的优先思想不足

法治教育优先思想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德育教育、文化教育宣传比较多,在法治教育方面则缺乏明显的教育意识,事实上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学习了课程以后,学生还应了解《未成年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但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只停留在“有这部法律”而至于法律的具体条款、法律的体系与地位则不是很关心,在学习的过程中法治教育的优先思想严重不足。此外,在法治教育方面,部分教师本身的法律水平、法律意识比较单薄,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和教学培训,法律知识主要通过自学实现,因此在法律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不足,自然也会在教学中有意避免法治教育的内容,从而导致法治教育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无法优先且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法治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

初中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主要体现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中的具体案例和活动内容为主,基本不做其他拓展,这种情况是根据文字静态的案例为主,虽然强调案例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具体内容依然存在种种的差异性,因此法治教育案例实施效果一般;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师法治教育的活动设计以教材为主,基本是教材如何安排教师就如何安排甚至将教材中的法治教学活动的“标准答案”直接提供给学生,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由此可见,法治教育的方法单一直接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影响了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

(三)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体,是主要的实施者,所以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关系到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的水平关系到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系统化的法律知识,而且教师的行为也会影响学生法律观念的树立。因为法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道德与法治教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教师都缺乏专业素养,而且部分教师都不是法律相关专业出身,所以对相关的法治知识储备也不是很丰富,所以在教学时教学内容比较零碎,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学生的法治观念也会受到影响,对相关的法治知识学生没有办法形成一个规范化的知识体系。而且大部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并不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而且有时候对课本上的一些法律条文解释得也不是很清晰,讲解也不够专业。有时候学生提出一个相关的法律问题,教师其实也是一知半解,所以给学生讲解时也不是很准确,导致实际的教学成果并不好,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课程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表现为心理层面的倾向性,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有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非常高,而且也会非常渴望学习相关的知识。所以说兴趣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保障,而且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现阶段的法治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对相关的法律知识学生也没有了解的欲望。因为很多学生认为法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过遥远,学生大部分的生活环境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中,没有接触过外在环境,没有接触过相关的案例,所以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并不高。学生认为法律知识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不到,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而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对教材内容的照本宣科,对一些抽象化的内容教师也没有进行形象的解释,所以学生在记忆相关的知识点时只是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教师也只会采用考试这一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动力比较低。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教育培养策略

(一)重视法治教育,提高法治认识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的重要性,积极提高法治认识并将法治的思想融入具体的课程当中,通过法治宣传和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法治教学的任务,提升学生法治思想。法治教育的认识需要教师做好学生思想的具体引导,通过自身实际情况和反复强调逐步实现学生法治认识的增强。

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法律教育的渗透,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法律与“我们”的关系以外还要有意识地做好具体法律的讲解工作,如《未成年保护法》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渗透和指导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价值,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法律的具体条款;在介绍过程中教师要将与初中生相关联的法律知识进行必要的陈述;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每一款条款与自身发展、成长的关系,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关于未成年保护的意识。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具体法律的解释和说明,既要让学生了解法律与生活、法律与自身的关系还要做好法律知识讲解和重要条款解析工作,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应用法律的思想。

(二)开展法治活动,拓展法治内容

开展法治活动,拓展法治内容是教师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关键。开展法治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要集思广益,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法治内容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习到的活动知识进一步地推广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法治内容,实现法治内容的集思广益。

以《生活需要法律》为例,在教材中提供了“纳税”的内容,纳税对初中生来讲比较陌生,甚至有的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开展法治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拓展税收、纳税的兴趣,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4~6人一个小组,自由选择纳税方面的内容,如有的小组选择以国税局为对象,调研国税局在税收方面的内容,在调研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帮助(小组中家长有在国税局上班也给了辅助);有的学生则选择以学校教师、家长为调研对象,收集教师、家长等人的税收单或税收凭据,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税收起征点、税收税率等内容;有的学生小组则调研宾馆、饭店的纳税情况并整理了纳税项目、税种等内容;每一个小组在活动中选择的方向和对象都有所不同,在调研以后教师组织学生在组际间进行合作,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将不同小组的成果进行分享,同时围绕小组中的一些内容互相进行讨论,进一步让学生对纳税项目有了更多的了解。开办活动是法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实施活动前教师要确定活动的方向和具体的主题,在具体活动中学生可以对活动对象内容等自由选择,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活动中加强课本内容的学习。

(三)开展法治案例,理论联系实践

法治案例讲解是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學生法治观念的有效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法治案例的宣传和引导工作,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价值和法律的意义,从学生身边中汲取案例而不是局限于教材,通过生活中常见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完成内容学习的任务。

以《法律保障生活》为例,在教学中教师提供的案例应以生活实际案例为主,如教师可以播放视频:一名旅游者在游览长城的过程中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视频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旅游者刻名字的行为是否违法了呢?问题提出以后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明显增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意见主要分为三种:①不违法,这是个人素质问题,其他人可以制止;②不违法但需要处罚,是道德的范畴;③违法的,严重的可能会涉及罚款和拘留。在讨论过程中每一个人的思路都是不同的,在讨论过程中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一直认为在长城刻下自己的名字的行为是不对的,在如何管理和处罚方面则存在分析,在具体的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引入《旅游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从法律条款中寻找依据从而认识到这一行为是违法的。法治案例的选择要注重真实性,在案例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真实的案例内容,既可以是图片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或视频形式,但所有的内容都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准备一些具体法律条款和信息,鼓励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自己寻找依据,学会对法律条款的解读并在解读的过程中将法律知识与学生学习到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法律知识应用能力。

(四)开展家校共建,营造法治环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也需要家校共建来实现,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法律并学会懂法、守法。家校共建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在沟通过中让学生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提升。

以无证驾驶、饮酒驾驶为例,在法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一专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家庭中积极进行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①家庭成员中是否有过饮酒驾驶的行为;②家庭成员中是否有过无证驾驶的行为。通过家庭成员一起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饮酒驾驶和无证驾驶的危害性。事实上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基于某些特定的生活场景将学生独立驾驶看成一种“成长”的现象依然普遍,因此在家校共建的过程中,学生与家长沟通了驾驶方面的问题。通过沟通,学生从家长口中了解了饮酒驾驶、醉酒驾驶的危害性,了解了饮酒驾驶后驾驶员的身体意识状态等,认识到了饮酒驾驶的危险。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学生也知道了什么是饮酒驾驶、什么是醉酒驾驶,在进一步了解中也认识到饮酒驾驶不是单独指饮酒后立刻驾驶而是以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主要依据进行判断。通过学生与家长进行相关的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某些家长的错误想法和心理,让“有证驾驶”成为一种主动意识,杜绝无证驾驶的行为发生。总之,家校共建是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有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法治环境、法治观念的渗透和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法律的价值、法律与生活的联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创新教学方式,掌握法律知识

在法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创新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在讲解相关的内容时可以设置相应的情境。比如,在讲解一些法律条文时,教师可以举一些反面例子,可以从反面说明遵守法律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实际案例,教师可以将这些实际案例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带入其中,想象一下如果自己面临当时的情况会如何去做。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开展探究式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善用法律》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律保护人们权益或者是保护人们安全的视频,视频的选择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有亲身体会的感觉。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要让学生成为视频的主人公,让学生尝试回答法律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我们,在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等问题。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总结,告诉学生法律在生活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在遇到不同的情况时我们该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然后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就是学会用法律保护我们自己,用法律保护其他人。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展开对新知识的探讨,让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正确的法律知识。

四、 结语

初中生正处于各方面素养提升的关键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对初中生成长的重要性,积极将法治教育与学生成长联系在一起,分析法治教育的现状并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帮助初中生完成法治观念的初步培养。

參考文献:

[1]杨艳.让生活绽放德育的光芒:基于现实生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例谈[J].求学,2021(36):69-70.

[2]邵静.特殊家庭学生“隐形关照”策略:道德与法治家庭生活主题的学情资源开发例谈[J].中小学德育,2021(9):53-55.

[3]陈尾香.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9):68-69.

[4]胡静.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网络媒介教育:以四到六年级学生网络媒介教育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9):41-44.

作者简介:罗姬(1977~),女,汉族,福建龙岩人,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侨育中学,研究方向:中学政治教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212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