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分析

摘 要:文章简要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融合要点:相互协作、相互鼓励、明确分工;探索了合作学习融合课堂的具体思路:制定合作规则、合理进行分组、把握合作融合时间、发挥教师角色功能等;结合实际案例教学,分析合作学习的积极价值,以期解决合作教学的各类问题,营造优质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合作能力,达到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组;数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4-0058-05

一、 引言

合作学习具有较强的课程指导功能,可显著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有效改进课程学习的滞后性,增加課程学生相互交流、见解分享的次数,促使学生自主表达所学内容,达到课程巩固目标。合作学习的立足点,可激发学生自主深入研究课程内容的能力,使其自主转化所学知识,完成知识迁移。为此,研究合作学习融合方法,切实提升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自主思考、深层探究的各项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融合要点

(一)相互协作

1. 相互协作,小组学习的重要因素

合作学习是一种相互协同完成教学思考过程的学习方法,小组成员需承担自身的课题思考任务,对其他组员形成责任意识。判断小组成员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小组整体的学习成效,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协作完成教师给出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期间,学生思考的问题具有相同性。教师可设立集体奖项,建立学生组内协作动机。增强小组协作效果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组内成员的协同性,小组成员不能个人完成,使学生形成团队认识。二是学习资源的相互分享。数学问题思考期间使用的各项资源、学习工具,要求学生在组内分享,营建全员数学思考的环境,创建活跃的交流氛围。三是角色互补。单一数学问题的解决,对小组成员角色功能给出了不同要求,要求学生角色具有互补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个人潜能,提升小组数学问题的解决效果。四是奖励支持。小组评分结果是小组各成员通力协作的成果,评分较高的小组可获得奖励,评分较低的小组需各成员共同承担批评或惩罚。

2. 相互协作效果的实例分析

教师设计数学思考问题,在班级内分成5个小组。其中01号小组最先给出答案,书写出解题过程,获得“一面小红旗”小组奖章。解题期间各成员积极思考解题方法,共同书写解题流程,书写完成对比数学答案。其中有2名学生答案一致,另2名学生答案有错漏。4人共同查看每个人的解题过程,找出错误的解题点,最终统一了数学答案,以最快的方式给出答案。合作学习中学生4人共同商定了解题思路,各自解题后逐一排查解题错误,相当于四名学生自主解题1次、合作解题4次,在有效时间内高效完成题目思考5次,具有知识强化、问题深入探索的学习效果。

(二)相互鼓励

1. 相互鼓励,小组协作的优势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会形成组内鼓励、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相互鼓励的形成过程如下:一是初期建组达成了学习合作共识。比如,共同思考一个数学问题,包括解题方法、适用的数学公式等。二是小组协作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组内分工后,组内营建出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比如,解题答案不一致时,共同查看每个成员的解题过程,给予学习支持。三是借助多样性数学语言,阐明数学解题过程。比如,书面解题过程、语言描述方法、思维导图给出解题思路等。各类解题语言的交流,可拓宽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方向,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使其跳出固有的解题思考,养成优良的数学应用素养。

2. 相互鼓励效果的实例分析

以多样性数学语言描述为例。教师给出一道混合运算题目:(3+5)×2+(3+5)×4-(3+5)/2。此题有多种方法:解法一,按顺序进行计算;解法二,提取(3+5)合并(2+4-1/2)进行计算。数学语言描述:学生书写两种解题方法的过程。口语表达解题过程:按照解法思路进行文字叙述。思维导图描述:“()”优先,计算“()”结果,再进行加法运算。多样性语言描述数学解题过程具有一定难度,教师采取合作交流法,可显著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达到高效教学目标。

(三)明确成员分工

1. 明确分工,小组学习的关键条件

组内分工具体指组内成员需承担的数学思考义务。小组学习需开展客观的成员评价,以此督促每名学生积极参与组内学习活动,保证组内成员责任设定的有效性。小组评价结果采取公开处理方式,便于学生了解自身组内学习的贡献情况。小组学习的课程融合,旨在增强全员数学思考的高效性,形成数学责任共识。教师可采取多样性合作形式,显著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2. 明确分工的有效方法

一是教师可采取作业抽取、课堂提问等方式,查看学生小组交流的学习情况。二是针对小组内给出的解题算法,随机抽取学生说明解题过程、解题原因,以此判断学生组内贡献情况。三是小组作业采取报告形式,让学生写明分工,阐明自身的学习任务。教师结合小组作业成果,合理给出组内成员的共同学习分数。比如,学习“时分秒”课程时,教师从“时与分”“分与秒”“时与秒”三个方面进行提问,让各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学习。学习报告分工情况为:学生1给出“时与分”的关系,学生2给出“分与秒”的关系,学生3找出生活中表的读数特点,学生4结合其他成员的思考内容,给出“时与秒”的关系。教师可结合四名学生的报告内容,判断学生组内学习的贡献情况,给出合作学习评分。

三、 小组教学的课程落实方法

(一)制定小组合作规范

1. 小组合作规范建立的必要性

小组学习需规范落实,不可进行无意义的小组交流,积极发挥组内合作学习的功能,提升数学课程的进展效果。比如,课程的简单问题,教师开展小组交流,问题自身不具有交流深入性特点,小组交流会延误课程进度,无法发挥小组合作的教学功能,延误课程进度。为此,教师设计小组合作问题,需从多个视角设定合作交流课题,积极发挥小组交流功能,减少对浅显问题的合作探讨,保证课程进展的顺利性。

教师需构建小组学习规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营建浓厚的数学思考氛围。一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接受合作学习方法,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价值。小组协作学习直接决定着学生个人问题的思考能力,个人课程的理解能力,思考与理解之间不存在冲突,是相互促进的。二是教师需鼓励学生深入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使其形成合作学习认同。教师摆正合作学习的位置,让学生认真对待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提升学生间的合作效果,建立学生间的学习信任,以此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借助小组合作形式建立学生间的相互激励关系,督促学生共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设定相同问题,各位学生会给出差异性解题思路,可增强学生间的学习交流效果。小组学习氛围浓郁,能够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综合能力,使学生间建立深厚的学习互助关系。

2. 小组合作规范的建立实例

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设定具有深层思考的话题,给出学生思考方向,设定规范的思考时间。比如,思考“年月日”的数学特点。教师给出思考方向:找出各月天数特征,查看各年天数的差异性,说出2月天数的变化特点等。设定小组交流的时间,营造小组交流紧迫感。教师给予学生10分钟时间,让小组学生分工研究思考问题。教师给出明确的组内分工方法:学生1查看各月天数,进行月份与天数的统计;学生2查看最近10年日历,统计2月天数;学生3查询最近5年的每年天数;学生4查找年月日的相关网络资料;小组共同交流2月天数的变化特点,说出2月天数变化对历年总天数的影响。

借助规范性的小组流程,可显著提升小组问题探讨的主动性,促使学生高效给出思考问题的答案,保证小组交流的有效性,切实发挥小組交流的助学功能。“年月日”课程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学生初期接触会面临学习困难、对“平年”“闰年”的理解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跳出书本的概念内容,借助网络工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每名学生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团队协作氛围中自主探究“年份与天数”之间的数学关系。组内交流可促使学生领悟知识特点,形成自有的知识理解。此时教师引入数学概念内容,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回避晦涩难懂的概念问题,提升课程进展的高效性。

小组交流期间,教师给出的小组规范内容有:小组成员的思考问题、小组交流的思考问题、小组协作解题的规定时间。此种规范方法给小组思考指明方向,防止小组交流占用较多课程时间,积极发挥小组交流的课程辅助功能。教师设计小组分工学习方案前期,需积极参照课程重点内容,结合教学需求进行小组合作项目设计,保证思考问题与课程学习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以此提升小组交流的有效性,避免形式化交流的教学问题。

(二)合理分组

1. 合理分组,保障小组协作质量

学生分组主要考量组内成员个数、划分方式、分工方法、协作交流深度、学生成绩等多个因素。小学高年级的合作学习人数为4人,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习项目人数为2人。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自主约束性较差,语言表述能力欠佳。2人小组方式,可选择前后桌或同桌进行合作交流。周边学生的合作交流,可增强学生间的熟悉感,使其畅快表达数学观点,发挥组内交流的积极作用。如果低年级涉及较多人,极易增加学生交流时间,延误课程进度。加之低年级学生思考能力不足,自主约束能力不强。如果设计4人交流,会引起部分学生思考其他问题,将小组交流活动当作课堂休息时间,削弱小组交流的助学效果。因此,低年级学生的合作项目以2人为佳。

高年级学生在数学表达、数学思考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对周边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一定了解,4人交流方式可增强组内竞争、组内互助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进行4人合作学习时,需加强规则设计,比如思考问题、思考时间、分工方法等,以此保障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 合理分组的教学实例

以“混合运算”课程为例。一是教师前期需从学生座位方面加以设计,为小组交流创设有利条件。学生座位编排需参照学生成绩特点,尽量缩短学生成绩差异,保障学生交流的有效性。每4人小组配置一个学习排名后10、一个数学成绩前10的学生,以此形成学习互助。二是混合运算的小组交流活动,教师可设计5道题,让学生小组在10分钟内给出答案,以此保障混合运算的学习质量。教师如果发现小组合作具有困难,每次交流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混合运算的计算,需问询原因。如果有学生讨论课堂无关话题,将其调派其他小组,树立学生正确的小组合作意识,保证全员课程学习效果。三是教师设计思考题,让学生小组给出多种算法。例题“[(2+30)×5+5]×[(4+28)×5-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给出最简单的算法。利用具有数字关联性、计算复杂性的题目,促进小组交流的深入性,促使学生思考多种计算方法,从中选出最简单的计算方式。

有效分组是保障组内分工明确的关键。组内分工可有效提升学生小组学习的参与程度。一是分组与分工,可有效提升组内交流效果,确保学生参与课程。二是分组的合理性,有助于提升组内分工明确性,可显著强化学生数学思考的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参与数学思考任务。三是组内分工有助于保证学生问题思考的协同性,使学生更明确自身的数学思考方向,减少无用问题占用课堂时间。四是小组交流前期教师先给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1分钟,再进行组内思考,以此保证组内交流的有效性,巩固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前期独立思考后进行组内交流他人的思考内容,可验证学生自身的思考过程,具有学习验证功能,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思考自信。

(三)把握小组合作融合时间

代数、分数、空间等课程均可使用小组交流方式,提升课程进展的高效性、促进数学问题思考的深入性。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生活功能,教师可使用有效的生活实物、网络工具等,积极创设生活场景,开展小组交流,保证合作教学质量。在课程引入、新课讲解、旧课复习、课后实践各环节,均可进行小组合作。

1. 课程引入环节

教师借助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从PPT、微课视频中找出课程主题,明确课程主要学习方向,以此增强学生课堂内的参与感,使其形成“生活数学”思想,缩短学习内容与学生距离,提升课程学习的高效性。比如,学习“倍数”课程时,教师可引入文具店情境,给出文具店的订货单:“老板1月铅笔采买2000支,2月铅笔采买4000支,3月至5月铅笔采买均达到6000支,问各月铅笔采买数量的关系。”教师可使用PPT展示“月份”与“铅笔”的图画,创设思考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给予小组交流3分钟,学生的交流结果为:2月铅笔买入数量是1月数量的2倍,3月至5月的铅笔买入数量是1月数量的3倍。教师结合小组交流结果,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引入“倍数”概念,加强学生对“倍数”的理解。

2. 新课讲解

新课引入期间,教师需合理利用小组合作法,以此提升课堂交流效果,有效优化叙述性教学体系。小组合作法能够增加学生交流次数,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协同解决数学问题。小组合作会营建整节课的探究氛围,帮助师生共同攻克难关。比如,在“加法”课程中,教师可使用生活实物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准备若干个小球,随机进行小球分组,一组小球5个,二组小球3个,三组小球2个,问学生小球总数量。采取2人为一小组的交流形式,交流时间3分钟。交流结果:学生利用计数方法,逐一标记小球序号,最终得出10个小球。此种方法较为巧妙,教师将“5”“3”“2”三个数字书写在黑板上,在数字之间写上“+”号,带领学生计算,获得小球总数。在小球计数交流中,学生对题目结果形成了基础认识。但是计数方法较为烦琐,如果数字较大,逐一标记会增加数学计算时间。为此,教师讲解加法运算时,学生会投入课程中,认真学习课程内容,掌握数学加法计算技巧,由此发现:小组交流方式能够从课程的其他角度出发,达到问题解决目标;新课引入后,体现出数学计算课程的学习价值,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的技能,夯实对数学的学习。

(四)发挥教师角色功能

1. 合作学习的策划者

在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融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需重点开展课程设计,转变原有的教学思想,有目标地带动学生思考,积极发挥合作学习价值。

2. 学习成果的欣赏者

教师从欣赏角度看待每名学生,对学生的交流结果给出客观评价。针对数学天赋较高的学生,教师需给予必要的学习建议,使其数学能力更为精进。针对数学能力欠佳的学生,教师采取学习认同、学习鼓励等方式,使学生乐观开展数学学习,主动参与小组交流,表达自身观点。

比如,班级内a学生几何分析能力较强,教师未开展小组交流活动进行独立思考时,a学生已经得出了数学答案。a学生再参与小组交流,会打乱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可灵活调整小组交流形式,让其他学生进入小组交流,由a学生上前书写解题过程。此种“示范解题+小组交流”的形式,可保证班级全员的学习效果。学生交流得出解题过程,对照a学生的解题内容,巩固解题过程。由此发现:小组合作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a学生是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身的解题过程;其余学生是小组内交流,分享自身的解题想法。教师可结合课堂进度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小组合作方式,以此提升合作课堂设计的有效性,积极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在此期间,教师是a学生解题过程的欣赏者,更是全班各合作小组的策划者。

(五)提升学生合作能力

提升学生合作能力,是保证合作效果的关键措施。强化学生能力前期,需提升教师能力,保证合作项目策划的合理性。学校可建立线上平台,邀请各年级的数学教师开展“合作学习”专项会议。针对各章节课程,教师进行线上交流,整合优质想法,完善合作项目的设计内容。必要时,学校可开展“合作学习”创意竞赛,正确引导教师,使教师充分认识“小组合作”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保证课程合作引导质量。

只有教师具备优异的合作课程设计能力,才能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分别从“学习信任”“教材重点”“轮流表达观点”“认真倾听”“问题协同解决”等方面,逐一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流程可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展示,以此给出小组合作学习思路,保证合作学习效果。

比如,在“分数”课程中,教师让小组讨论“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合作流程:4名学生从1人开始表达观点,以顺时针次序轮流表达;1人表达观点时,其他学生需要认真倾听;每组数学成绩靠前的学生为小组长,由小组长对其他3名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与总结。借助此种小组交流流程,逐步强化合作学习效果,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获得学习反馈。

(六)课后完善

课程结束后,教师需回顾小组合作课程的进展效果,反思合作项目设计的优劣。教师可问询小组长,获取各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情况。如果发现某小组合作学习有问题,比如不表达观点、默认他人观点、表述与数学无关的话题等。教师在后续课堂中需关注小组长反馈的问题,对问题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使其正确看待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其中。

比如,在“统计”课程中含有较多数据,合作学习的项目较多,需学生协作完成,保证课程学习质量。教师为查看各组学生的小组合作效果,采取随机提问形式,问询学生小组合作的解题过程。如果学生表述有误、表述不全,由组内其他学生继续回答。采取抽查询问方式,督促学生参与小组交流,协作完成组内任务。

必要时,教师可引入新素材、新方法,提升小組合作学习的优化效果,保持课堂合作学习活力。比如,教师采取“数学游戏+小组合作”方式,开展“空间”学习,以此增强合作形式的新颖性。数学游戏可引入“拼图”项目,增强几何学习的生活性。教师可查阅网上数学游戏的各类资源,积极融入“小组合作”项目,发挥游戏的驱动作用,提升小组合作的深入性,显著强化学生数学问题的自主钻研能力,发挥数学游戏与合作学习的双重助学功能。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方法融合于课程,可显著改进原有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知识交流能力,使其分享自身的知识见解,提升学生多视角认识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其明确数学课程的生活迁移功能,逐步深化学生优质的数学认识,培养数学解题能力,积极展现小组教学优势,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连国平.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探究[J].学周刊,2022(9):30-31.

[2]袁佳欣.优化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三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2(2):55-56.

[3]王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5):26-28.

[4]梁莉.小学数学教学如何科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试题与研究,2022(1):188-190.

[5]丁懿琼.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44(4):219-222.

[6]何花.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12):74-76.

[7]朱利.合作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36):173-174.

作者简介:陈友财(1975~),男,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白水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214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