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学与管理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定量研究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定量研究

邱慧 王敏 惠洪宽

摘要: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业态,其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乡村旅游在各方面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文论述了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体系,最后以临清市为例,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分析评价了临清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意见,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依据,有助于临清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定量研究;临清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6.010

0    引言

国家“十一五”期间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为响应这一政策,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中共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 依托农村綠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1]。乡村旅游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规模、质量、等级、开发远景以及开发前提条件等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尤为重要[2-3]。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焦点现如今重点放在乡村旅游资源定量的评价、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机制、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等[4-5]。乡村旅游在欧洲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史,从最初的主要集中在研究乡村旅游对农民的经济效益,到后来的集中研究乡村旅游对乡村发展带来的影响,再到后来的着重点在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外的乡村旅游通过大量的实例研究,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研究的方法也逐渐多样化,研究的问题也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虽然晚,但发展迅速,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定义[6]、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7-8]、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 [9]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到诸如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成都的“农家乐”发展模式、北京的“民俗游”发展模式和贵州的“村寨游”发展模式等实践领域的探索,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地域集聚在大都市区与民族特征显著的地区。

总体来说,对乡村旅游的评价正在经历着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研究成果繁多但存在着指标体系不全面,只注重当前而忽略未来发展等问题,为此本文采用资源评价方法中的定量评价,从乡村旅游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的资源价值、开发利用条件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探讨,为以后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

1    乡村旅游的概念及资源的开发意义

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是一个相对于城市地域而言的概念,它不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庞大系统,它包罗着社会、生态、文化、经济等多领域的丰富内涵,其每个方面又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层次和诸多因素[10]。乡村性是基于乡村复杂概念衍生出来的,而乡村性又是乡村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特性,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的界定不同。Oppermann[11]认为乡村旅游是在永久居住的并且以农业活动为主的非城市域内人类所进行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国内学者杜江、向萍(1999)则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景观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体验求知以及回归自然等各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模式[12]。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域上以乡村性为主要特点的能够提供独具特色的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身心体验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

1.2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意义

一直以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认识尚未形成同一的概念,引用较多的概念为:从地域范围看,乡村旅游资源,顾名思义应该是位于乡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13]。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给予我国一笔宝贵财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业不断繁荣发展和社会经济不断提高的需要,不仅能丰富旅游资源、吸引城市游客,还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全方位多领域的,会对整个区域综合体产生影响,它具备区域性和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当的开发会造成生态破坏和资源污染。我国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开拓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发展不完善,在开发进程中还存留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    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2.1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

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单因子定量评价和综合模型定量建模评价,近年来也出现一些新的评价方法,使用较多的定量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基于SPSS的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分析(GST)、顾客满意指数的测评(CSI)模型和模糊数学理论法(FT)等[14]。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15-19]的基础上,综合这些评价方法,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特点,本文将能够较客观评价旅游资源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迪(T.L.Saaty)教授首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是把庞大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构成因素,将这些要素按支配从属关系分组构成依序的阶梯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从上到下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方案层构成,并通过两两相互比较的形式确定各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度,继而综合归纳专家的判断以最终决定各因素相对重要度的总排序[20]。模糊数学理论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L.A.Zdah教授在1965年提出的,应用模糊数学原理,考虑与评价对象各种相关因素,对评价对象做出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通常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基于以上研究方法以及指标选取依据的可操作性、全面性、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将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作为总目标层;选取乡村资源价值、乡村开发条件和乡村经营管理等因素作为评价综合层;选取乡村景观文化、乡村自然环境、景点规模、交通区位、政治经济因素、发展潜力、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作为评价项目层;选取乡村历史文化、乡村聚落建筑、乡村互动体验、乡村山水风光等20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层,最终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评价综合层、8个评价项目层、20个评价因子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图1)。

2.2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2.2.1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国家标准中的资源评分法,设计调查问卷,运用特尔菲法,向有关专家学者发放调查问卷。评价过程中采用1-9标度法,就同一层次各因子对于上一层次某因子重要性进行两两相互比较,按照评价标准(表1)进行评价,得到判断矩阵ij=(aij)m*n。综合计算并处理评价结果,最终获得一系列的评价因子权重值。

2,4,6,8 因子i比因子j的重要性介于上述两个相邻等级之间

倒数 因子j与因子i的重要性之比,即aji=1/aij

2.2.2指标权重的确立

根据评价结果最终确立了12个判断矩阵,利用计算权重系数的和积法进行层次单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过程如下:

(1)将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做归一化处理:

(2)将归一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

(3)对向量归一化:

所得的即为判断矩阵的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即权重系数。

(4)计算最大特征根:

(5)一致性检验:

其中,CR为随机一致性比值,CI为一致性指标,并且,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2),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一致性检验,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指标权重。

运用yaahp7.5软件根据以上算法对判断矩阵进行处理,最终得到各层次指标权重值,并按其权重大小进行排序,绘制评价因子权重表(表3)。

2.2.3 评价等级划分

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将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进行模糊等级划分,评价等级设计为五级形式,记作V=(v1,v2,v3,v4,v5)=(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通过被访对象对实际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等级认定情况,可以构造模糊关系矩阵:

,其中r表示被访问者对各指标不同等级认定的人员分布状况,r=选择该等级的人数/被访问者总人数。

2.3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乡村资源价值在评价综合层中所占总权重最大(0.6232),这说明一个地区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其本身的资源价值,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也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价值所在。另外,乡村开发条件(0.2395)和乡村经营管理(0.1373)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次要因素,同样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其开发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在诸多的评价项目层中,乡村自然环境(0.3860)的总權重值处于绝对重要位置,其次便是乡村景观文化(0.171),由此可见,富有乡村特性的景观是吸引游客前来乡村游的首要原因,景点的乡村性风光、能够获得身心的放松愉悦是游客前来游玩的主要目的。该景点的交通区位、交通的便捷程度、可进入性等是乡村旅游评价必不可少的条件,交通的发展完善使乡村与外界交流更加频繁和便利,同样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依据。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发展潜力和景点规模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食宿条件的改善、客源市场的扩大以及景点规模的扩大势必能容纳更多的游客、提供更舒适的空间。为此,充分发掘乡村旅游市场潜在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比较优势,在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管理水平和政治经济因素也很重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政策扶持,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现如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3    临清市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3.1    临清市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临清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是西进、晋冀东出的重要门户,历史悠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而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中国30个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的美誉。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于2006年认定其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临清市境内名胜古迹繁多,其中运河钞关、舍利宝塔、清真寺、鳌头矶等2组1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清市境内地势平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造就了多样性的乡村旅游资源的自然生态景观;地处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肥沃的黄河冲积土共同促进了临清市农业的发展,成为国家优质棉出口基地和商品粮基地,有利于乡村旅游的生产景观和旅游商品的发展;临清市位于冀鲁豫三省接壤地带,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从古至今名人辈出,文化遗产和建筑聚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分类是进行评价的基本前提之一,因此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就是对旅游资源分类的具体评价。基于旅游资源认定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并结合临清市的实际特征,目前临清市具备一定接待能力和特色风格的乡村旅游资源如表4所示[21-23]。

3.2    临清市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结合上述临清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实际概况,邀请20位专家组成评价小组,让每位专家根据临清乡村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对D层每项评价因子做出相应的评价等级,对具体评价等级进行统计并对数据归一化得到一个模糊评价矩阵(表5):

得到临清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项目层C(表6)、评价综合层B(表7)和在不同权重下的模糊关系矩阵,最后,按照上述方法对总目标层A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到临清市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表8)。

3.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表8综合评价结果隶属度来看,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按照上述等级划分标准,临清市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属于良好等级,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这得益于这座“千年古县”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近年来,临清市依托当地实际,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比较分析各层因子的评价结果与初始的参数分值,可得到以下结果:

(1)在乡村资源价值的评价中,临清市乡村旅游资源的乡村历史文化和乡村互动体验的评价结果处于较高位置。这主要是因为临清市不仅遍布名胜古迹70余处,而且人才辈出,抗日英雄张自忠、学界泰斗季羡林、著名画家张彦青等,都是临清市民众的卓越代表。拥有独特的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是闻名的酱菜之乡、书画之乡、京剧之乡和武术之乡,也是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临清市有着独特的古村古貌,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多种多样覆盖面广泛,无论是文化遗产遗迹、自然生态景观、生产景观、聚落及建筑,还是各种特色旅游商品,都具备良好的完整度。近年来,临清市精心打造出了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公园、海棠家园等乡村旅游品牌,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和农家乐活动的开展,举办多种节庆活动提升游客的互动体验感受。

考虑到景点规模评价结果较低,临清市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一方面应该注重保护,遵循“保护重于开发”的准则,对于遭到破坏、甚至逐渐消失的古城建筑风貌重点加以保护和及时的修缮;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景点组合、加强景点间的关联度、适当扩大景点规模,即要突出原汁原味的独特的乡村性,又要不断吸纳融合积极的现代元素,改善临清市乡村旅游的整体环境,加强景区之间的联合,找准临清市乡村旅游的“吸睛点”。

(2)在乡村开发条件的评价中,交通区位占据绝对的优势。这说明临清市的交通通达状况良好,其原因与其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运河、铁路线路的贯穿密不可分,临清市位于冀鲁豫三省接壤地带,京杭大运河、京九铁路及七条省级干线公路贯穿全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也从临清市穿过,是周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不仅需临清市自身的优势,政府也采取了积极鼓励和适当奖励相结合的做法,近古村就是大辛庄办事处村庄连片治理项目试点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榜样。2017年政府为促进旅游特色产业的发展,旅游扶贫重点扶持4个村,每村安排100万扶贫基金,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旅游项目。

(3)在乡村经营管理的评价中,临清市乡村旅游资源的食宿条件、旅游商品、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这些因素的评价结果相似,同样具有较高的评分。临清市各种特色旅游商品繁多,像具有江北“四大酱园”之一美称的济美酱园,临清豆沫、临清马塘(油条)、临清锅贴、鳌头矶牌桑叶茶等独具特色,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临清市乡村旅游提供了休闲旅游的载体,成为吸引游人的特色之一。临清市旅游局以“改厕改厨”作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着力点,深入乡村旅游饭店经营业户,明确验收标准,组织督导推进乡村旅游点“双改”工作確实开展,这对临清市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以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此外,临清市在今后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进程中还应该注重:①加强各景点间的合作沟通,建立临清市乡村旅游的网络体系;②不断加强景点接待能力和水平,保持环境的整洁卫生,给游客提供舒心的旅游环境,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③不断引进和培育相关优秀管理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提高相关旅游行业从业者的人员素质和文明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引导和管理,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④统筹各方面临清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分清重点开发项目,以先发展的带动发展落后的,依靠乡村旅游盘活经济发展;⑤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制定优惠福利政策吸引投资方共同开发乡村旅游,打造乡村精品游,提高临清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之前通常要进行旅游资源评价,以便于明确旅游资源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以及适宜开发程度,为今后制定适宜的旅游开发方案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在数学模糊理论的支撑下,考虑到现在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潜力,综合建立起乡村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特尔菲法在综合分析评价因子的基础上以临清市为例进行实例研究,发现了临清市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优越条件和发展潜力,分析了其发展不足的劣势条件和有待改善之处,为临清市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4.2    讨论

该定量评价模型和具体的指标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调查对象和问卷数量的不同会导致最终评价结果不同,运用特尔菲法所调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实际调查的客观度也依然带有主观因素。在具体针对临清市各分区不同景点的实际评价时,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一步完善实际可操作性,在具体实践中逐渐得到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6-63.

[3] 冯燕.人文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1-13.

[4] 马骏.林业栽培实用技术完全图解[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24-28.

[5] 杨凯凯.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区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29-35.

[6] Karoline Daugstad.Negotiating landscape in rur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2):402-426.

[7] 易金.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产品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4-16.

[8] 杜忠潮,李磊,金萍.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62-67.

[9]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1:41-47.

[10] 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93-94.

[11] OppermannM.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86-102.

[12] 杜江,向萍.關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18.

[13] 刘红艳.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15(2):15-18.

[14] 方亮.乡村旅游的定量测评方法综述[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7):888-891.

[15] 李涛,周衍庆.基于模糊层次法的乡村旅游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评价[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30(5):79-84+87.

[16] 方亮.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黄山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5):61-64.

[17] 王飞,王建国.基于AHP-FCE模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指标体系的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1):41-45.

[18] 晏正春.成都市乡村旅游活动的实证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7(21):475-476,478.

[19] 李会琴,王林,宋慧冰,熊剑平.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5):26-31.

[20]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2-12.

[21] 王敏,陈国忠,孙文秀.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探讨-以山东临清市乡村旅游规划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30(4):91-96.

[22] 临清市人明政府.临清:建设运河名城[J].中国城市经济,2007(1):26-27.

[23] 宋玉祥,崔丽娟,张毅.内蒙古兴安盟旅游资源评价[J].地理科学,1997,17(2):169-175.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9949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