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霞
基于我国现代教育的全面改革,小学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小学语文教育作为现代化小学各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和科目,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小学语文科目来说,阅读能力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阅读技巧的掌握能使学生更容易获取语文知识,拓展知识渠道,从而实现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针对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小学阅读教育方式过于死板,常常令小学生失去阅读兴趣,达不到现代语文阅读的教学目的。而对现代中小学各个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高效地提升小学阅读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注重以兴趣作为指引,通过兴趣培养锻炼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此,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自主阅读的策略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曾经发表言论指出,为了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睿智,最有效的办法并不是加重课业,而是培养阅读。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毕生教育研究中也总结出:“书并非教懂,而是读懂。”结合古今中外教育学家提出的理论可以看出阅读兴趣的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能力养成与成长的关键阶段,通过阅读构建良好的阅读教学体系,不但能打开小学生的心智,而且能够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情感理解上的不足,同时可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传授正确的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对阅读的喜爱,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培养养成学生自主阅读和喜爱阅读的习惯,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造条件。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一)运用正确的朗读方式
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朗读、精读、默读等,还有对答阅读、分层阅读等,其中较为常用的是朗读,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之一,也是进行阅读的第一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重视不同学生阅读时理解能力上的差异。在进行比较有难度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出声朗读,维持注意力集中,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时感受到句式的灵活运用,作者丰富的情感以及多样化的内容、具体的描写等,进而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好词、好句等语言素材,促进口语和写作表达能力的突破,并学会用朗读等方式推动阅读活动的稳定性。
例如,在学习《匆匆》一课时,可以发现作者使用了多种方法,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也体现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触。尤其是一些排比句和反问句,更是增强了文章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在平淡的语句中,体现出了描写的形象和生動性。阅读此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出声朗读,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情,并从作者的角度形成自身的感悟。朗读时应投入感情,这种感情并非单纯地在朗读时注重抑扬顿挫,而是对不同的句子形成感情上的差异性理解,用适合的语调、语气读出来。教师也应该为学生作出正确的朗读示范,让学生能够抓住感情的融入点,之后再开展自主阅读。在一些体现出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中,教师示范时要加重语气,提高朗读的音调,将课文情感融入朗读中,使学生有所感悟。朗读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对每个段落进行剖析,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说一说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师的合理引导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内容,为之后分析语句细节、中心思想等夯实基础,学生也会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共同分享朗读经验以及和阅读有关的有趣故事,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二)构建良好的阅读情境
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导致他们注意力很难集中,影响阅读效果的发挥。为此,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情境的构建,帮助小学生快速走入阅读世界,从而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堂质量,教师首先就要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通过构建良好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后,就会主动寻求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情境教学的应用作为新时代的教学产物,在现代小学教育中广受师生所喜爱,这种教学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能够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情境教学优势,为小学生构建一个优越的阅读环境,充分解决阅读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个性特点差异问题,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灵活、形象的教学阅读情境,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从而逐步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兴趣,主动参与阅读活动。
例如,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时,由于小学生年纪尚轻,缺乏生活阅历,同时对情感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很容易对课文阅读丧失兴趣,会影响小学生阅读效果。为此,教师影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构建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在初步熟读后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还原整个事件的场景,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并带着感情重温课文,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再比如,在给学生进行人教版的《七律·长征》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由于当代的学生都生活在比较平和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无法真正体会那个时代向死而生的感情。而文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诗词就十分形象地写出来了当时的环境之恶劣以及形式之危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个句子的语境并深刻感受这两句诗词的深刻内涵,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直观地给学生播放一下金沙江江水的险恶,然后顺势为学生介绍一下长征的历史资料背景,等到学生了解了文章背景,掌握了文章的语境,在阅读的时候自然就会带有一种强烈的思想感情,可有效掌握语句的用法。与此同时,还可以对文中的“逶迤”“乌蒙”“磅礴”等字词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具体诗的语境,从而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以及当时的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样能够达到感染学生的情感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的目的,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问题引导阅读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教学方式,通过设置阅读问题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把握文中的关键内容与中心思想。围绕阅读文本的重点内容设置问题,能够引领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高效的阅读方法,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帮助。另外,一些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有时在阅读之前只看到题目,便已经开始了奇思妙想。教师更应设置启发性问题,使学生产生深度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意识到文章的重点,以及如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等方面,帮助学生在开展阅读活动时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尽快找到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反思。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辨”的是什么?教师首先可以设置课前问题导入,围绕“辩日”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文章的阅读,如回答两个孩子为什么要“辩日”?同时他们辨的内容时什么?各自的观点又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走入课文,深层次地思考文章内涵,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同时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层次,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起到极大的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
对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通过展示赢得大家的认可,进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满足感。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如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通过分角色朗读活动,保证学生能够乐于进行阅读学习。
例如,在学习《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时,教师可安排分角色朗读活动,随机挑选学生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应当要求扮演“慢性子裁缝”角色的学生在朗读时每句话的语速都很慢,而相反的扮演“急性子顾客”角色的学生,语速要稍快一些,因为顾客的性子急,语速快一些才能体现出急性子的特征。只有在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才能充分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不但会让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也会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积极动脑思考。同时,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学生也会对文章中的每句话进行揣摩和思考,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完成了阅读训练。以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使阅读教学的成效获得保障。
(五)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动能。因为阅读的兴趣能刺激学生听与写的兴趣,引起学生发现和思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受到情绪的感染,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在课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前其实已经完成了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故事的了解,因此,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是通过一些课外阅读资料的补充,提升学生的阅读语感。教师不仅可以从教材本身上开始延伸,还可以結合教材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找到对应的课外阅读材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补充,让他们形成阅读的新鲜感,以此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阅读学习以及语感培养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下。课外阅读是对课堂阅读的补充与拓展,能够对学生的视野进行拓宽。随着新时期的教育体制改革,小学生语文课本内容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实际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一些课外的阅读活动,解放小学生积极主动、好奇的天性,吸引他们对未来世界各种事物的追寻和求知欲,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和形式,可以让小学生充分体验到语文阅读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阅读竞赛或课外读物内容分享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本课外读物,让学生感受书中的奇思妙想,同时通过趣味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让学生自愿参与课外阅读,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推荐学生课外读物时,要尽可能扩大选择的范围,题材和主题要尽量丰富、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健康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向学生推荐。推荐时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悬念,在精彩之处停止向学生的介绍,以引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带动产生学生阅读兴趣。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定期开展,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积累课外知识。除了推荐的读物外,教师也可以只设定阅读主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适合的课外读物,这对学生参与阅读活动有较大帮助。同时,教师也可安排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摘抄一些喜欢的词句,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写作材料,便于今后的习作训练,能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六)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设置交流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交流,探讨不同视角下的阅读心得,从而让学生产生新的感悟。阅读心得的交流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更愿意参与阅读交流活动,提高阅读质量,促进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这篇文章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鲁滨逊所经历的故事,同时总结在鲁滨逊身上我们学到了写什么品质。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假如你也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你会做些什么事?以此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大胆地想象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满足现代阅读教学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化改革,小学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模式。阅读课程的开设可以是为了培养我们中国小学生良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是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表达,掌握更多阅读知识与技巧,还可以促进阅读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为此,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活动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注重对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通过问卷导入、情景式教学、课外类型的阅读活动等多种教学模式,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阅读活动教学结构体系,提高小学生参加阅读活动的热情,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