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小学教学参考

基于儿童哲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析

基于儿童哲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析

张剑

[摘 要]儿童哲学是目前较为新颖的一种教学理念,倡导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尊重儿童的天性,组织开展能够满足儿童实际需求、强化儿童体验感受的教学活动,使儿童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进一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基于儿童哲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观念,有效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儿童哲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3-0044-03

为进一步凸显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优势,教师可基于儿童哲学这一理念,站在学生的立场,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认知水平,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意愿倾向,设计以儿童哲学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教学活动。这样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使学生在自由、愉快的学习活动中知事、明理、健康成长。

一、关于儿童哲学的理念

儿童哲学最早起源于美国,目的是为儿童提供哲学训练,引导儿童的思想、思考、行为方式与言行举止。随着儿童哲学的发展与推广,发现这一理念很适合运用于目前我国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儿童哲学这一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思想的本质,经历哲学与现实问题的讨论过程,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交流与讨论的机会,实现不同的教育目的。

二、基于儿童哲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1.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基于儿童哲学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师要把握儿童哲学这一理念的核心——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儿童视角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引入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元素。同时,教师需要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课程内容相联系,基于实际生活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自然而然地参与问题讨论,从而获取课程知识,实现儿童哲学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认识规则存在的意义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懂得遵守规则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懂得在学校社会生活中都要自觉遵守规则,努力把思想转化为行为”,基于班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经历,如按时上学、遵守学校的纪律等,通过多媒体播放事先拍摄的《小明的周一生活》的小视频。视频内容如下:“小明每天早上6∶30起床,7∶30到学校准备参加早自习,上午10∶30按照学校规定做午间操与眼保健操,12∶00午休,1∶00按时上课,下午5∶00放学回家写作业。”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小明为什么要7∶30到学校呢?晚一点可以吗?为什么?”“小明为什么回家写作业呢?写不写作业有什么区别吗?”熟悉的生活情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体会到遵守规则参与校园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同时,这样教学能够较好地体现儿童哲学理念,如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明白道理等,使學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上述教学,教师将儿童哲学这一理念融入课堂导入环节,结合班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主题学习之中,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2.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启发道德思维

基于儿童哲学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发展需求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习得新知。关于儿童认知,可以理解为儿童的记忆力、注意力、问题解决能力、感知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感知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儿童的视角,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不断深入探究新知。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出行”这一主题,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日常出行方式(主要有家长驾车出行、地铁出行、动车火车出行等),提出课堂导入问题:“你们平时出行都使用哪些交通工具?”“在市内出行更多的是选择什么方式?”“远程旅游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通过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回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充分体现了儿童哲学这一理念的运用。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畅谈交通工具的特点。”于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彼此交流自己的日常出行经历。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发现,有的学生的出行经历较为丰富,能够条理清晰地说出火车、飞机、自驾等不同出行方式的特点与好处。如一位学生说道:“我的父母经常带我自驾游,相比火车,自驾的方式更加自由。因为我们能够在服务站休息,能够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还可以在车上唱歌、睡觉,一家人在一起,不会受到其他人的打扰。”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理解了不同出行方式的优势与不足,实现了“能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的教学目标。

上述教学,教师基于儿童哲学这一理念,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教学切入点,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深化学生的认知,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做到寓教于乐,分享故事思想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儿童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形式上体现儿童哲学这一理念。对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不同的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明白道理并受到启发,体验到故事中的内涵与情感,顺利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好朋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感受和朋友在一起给彼此带来的快乐与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不同的感受与选择;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朋友之间友好沟通”,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为“我的好朋友”。之后,教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但是仍然充满童真的情况,引入《小丸子和她的朋友们》的故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小丸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接受小玉帮助以及一起在“洋葱头”家中发生火灾之后和小玉帮助他的故事。在讲解故事之前,教师提问:“这个故事有几个人物?他们互相是好朋友吗?”“小玉是如何帮助小丸子的?小玉与小丸子的性格一致吗?”“她们为什么要帮助‘洋葱头’呢?”通过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丸子、小玉、“洋葱头”之间的珍贵友谊,认识到“包容不同性格”的相处之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主题,形成正确的友谊观。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引入故事时需要注意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且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与经历引入符合其年龄特征的故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4.借用古希腊哲学对话形式,打造具有启发性和民主合作精神的课堂

儿童哲学创建者——美国著名哲学家马修·李普曼十分推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和具有民主合作精神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的可取之处不仅在于对话形式,更在于其高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打造具有启发性和民主合作精神的课堂。而具有启发性和民主合作精神的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以交谈的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自己的答案,还要说清楚给出答案的原因,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为原因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是讲授者、灌输者,而是与学生一起进行群体研究的合作者。也就是说,儿童哲学这一理念强调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则要更多关注学生推理、分析的过程,而不是答案是否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发展。

当然,基于儿童哲学这一理念,还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孩子一起进行对话交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家长切记不要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者建议,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进行思考。如当孩子问:“这数字是真实的吗?”这时家长就要予以引导:“你认为什么是真实的?或者你认为这数字是什么?”这种探究式的对话交流,可以通过游戏、情景剧、才艺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不仅能为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提供机会,锻炼孩子的思维,还能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此外,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倾听、如何理解他人、如何平等地进行对话、如何根据他人的看法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使之成长为有智慧的人。

例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中的“课余生活我选择”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三个对话交流活动来完成教学。首先,开展“对话才艺”活动,即才艺大展示。教师通过歌曲《童年》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那么同学们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周末吗?是的,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那么,大家在课余都有哪些兴趣爱好呢?”教师展示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业余生活照片,并让部分学生现场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的对话式教学,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这样教学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充分地展示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开展“充当小小调查员”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表,对“你是如何开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如果你的选择和父母的意见不一致,你会怎么办呢?”等问题进行调查,也可以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来完成,分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四个等级来统计全班学生对自己课余生活的态度。接下来,分小组对调查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并设置“这些同学的课余生活在哪些方面安排得合理,哪些方面安排得不够合理?”“对课余生活的安排,你有什么合理的建议呢?”等话题,再次强调需要说明理由。在学生对话交流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面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困惑,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合理选择。”再次,开展“心灵对话”活动。教师创设情境:“谁都希望能尽情地享受自己的课余时间,让自己的童年快乐无比。可是,有位同学却遇到了一件困惑的事情,于是这位同学来到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假如你就是‘心理小天使’,你想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呢?”学生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必须要说出原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在自主选择中,我们需要听取父母的建议,也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争取一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上述教学,在具有启发性和民主合作精神的课堂中,教师通过群体探究这一新颖的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理解现实意义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上述四种教学策略外,教师要想基于儿童哲学这一理念,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还可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小丸子和她的朋友们》故事中的“小丸子”“小玉”“洋葱头”等人物形象,或者引入一些较为著名的人物角色,分享不同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这样可使学生对这些人物产生认同感,将其作为自己的偶像、榜样,模仿其言行举止,汲取其中的正能量,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凸显儿童哲学这一理念的运用优势。

综上所述,在道德與法治课堂中,教师可将儿童哲学这一理念与情境教学法、目标驱动教学法、故事引导法相结合,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简单易懂的方法降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观念,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7):25-27.

[2] 邓珊.让哲学之光照亮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堂[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6):12-15.

[3] 陈昕婷.道德与法治课程儿童“体验学习”的哲学思考[J]. 小学教学研究,2019(28):92-94.

(责编 杜 华)

3248501908243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528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