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内容演变研究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内容演变研究

摘要:为研究练习系统对于教学内容的影响,本文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梳理了人教版2003版、2007版教材的练习系统,发现其具有指向性作用,引导着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通过个案研究,认为教材选文的教学内容变化受到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教师与学生的预设生成等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关键词:《装在套子里的人》;练习系统;教学内容;教学预设

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语文教学的指向功能。优质的练习系统应以问题的形式指出课文隐含的核心内容。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文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我们以经典小说选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从教科书的练习系统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探究其对教学和教师对课堂的预设的影响。

一、 编者对教学内容的预设

2003年版的教材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练习系统编辑了四道大题,其中一、二题偏重理解文本,第三题考察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第四题通过“你周围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套子”、“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情境,使学生在开放情境下结合自己个人经历对选文主题加深理解。

2007年版的教材中选文课后练习系统更名为“研讨与练习”,进一步体现了练习系统的学习引导功能。题量减少,第二题与2003年版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不同“结婚是不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这道题目侧重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与2003年版第二题“讨论一下,应该怎样看待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这种更侧重于学生对选文人物评价的问题相比,2007年版的问题更具体,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专注,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悲剧命运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三题,题干其他部分与2003年版相同,只是将第一个小问题改为“在你周围(03版为‘的生活

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视野更加的宽广,指向性也更加明确,引导学生在面对开放性问题的时候将思考问题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发现小说中人物与社会中现实的重合,更深刻认识契诃夫小说中的社会主题。

通过这两个版本教材练习系统中内容变化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练习题主要关注的是引导学生对课本选文的理解;练习题的设计更有针对性,加强学生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和契诃夫小说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练习题客观的描述性语言的减少,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选文主题的理解。

二、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通过梳理,我们看到编者在教科书中《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练习系统指向越来越明确。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与时俱进设计、整合了多种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是如何体现课后练习系统的“学习指向功能”的呢?我们以2014年的一个课堂教学实录和2016年12月的一个课堂教学设计为例,比较两位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异同。

2014年庄平悌老师在课堂上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学生发言称“我觉得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小人”。庄老师面对学生发问,放弃了原本设计的问题“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生活上的,人际关系上的,思想意识上的;以此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找出这些‘套子,从而探究人物的内在本质特征”,这是小说教学的常规教法。但庄老师借助学生的课堂提问将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向着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探索转变。提出问题“小人有什么特点”,并强调要在文中“具体的描写中看出特点”;进一步设问引导学生总结出“小人”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他将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与本文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比较,突出了契诃夫小说中的这一类“小人”的群体形象。学生在庄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实现了课本选文信息传播过程,并获得了课文所传播的信息。这使得学生从原本的教材内容的学习者,进一步发展成为了教材的参与者。同时,庄老师通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追问,使原计划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指向性模糊的问题变得更具体,学生的思维被引入对问题更理性的认识思考。在教学中又将原本设计的问题分成更细致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考注意力更专注,逻辑过程更严谨。

2016年王春老师将《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原文契诃夫的作品《套中人》全文引入了课堂,设计了一次两课时的阅读课。首先考虑到因为教材选文的节选使小说中的人物过于单一,教材中关于的“不祥的叹息声”的情节由于课文节选变得突兀,影响了课文情节的完整性。节选对原文想表达的主题造成了影响。王老师以教材选文为引文,首先让学生通过教材选文认识主要人物“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概括出“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在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接着学生再根据选文概括出华连卡姐弟的人物形象。学生对选文人物形象初步认识之后,王老师补充原文中关于华连卡、科瓦连科姐弟的相关描写,与学生通过选文概括出的人物形象不符合,引起学生再次认识人物的兴趣。布置学生在课后阅读原文,思考文中有几个套中人。在第二课时,王老师和学生们分析别里科夫在斋期吃牛油煎鱼这个“出格”的行为,同时将这一行为与课后习题第二题“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结婚是不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相类比,从人性的角度审视这个悲剧人物,即使最原始的生存本能也无法帮他挣脱“套子”的悲哀。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然后王老師与学生交流课前布置的思考问题,“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套中人”,以此更深入地挖掘契诃夫小说中的社会问题。最后王老师布置学生们以校长夫人的口吻,重新叙述小说情节。在开放的情境中进一步锻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进一步实现了教材编者的编辑意图。

三、 基于教学内容演变的教学建议

(一) 注重提升学生的研讨和探究能力

课后练习系统的指向性对于指导教师教学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学科理念的进一步科学化,语文学科更注重发展形象思维,注重鼓励引导学生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将阅读、鉴赏与探究活动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2007年版教材在标题上就明确了“研讨与练习”,这样突出了编者对于发展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从资料、过程、收获等多方面培养综合能力,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增加语文积累的期许。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体验,形成语感。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形成书面作品进行交流,品鉴。

(二) 兼顾文本解读的深度与社会关注的广度

课文体裁是一篇小说,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典型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命运发展,同时这种典型人物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他的警示价值。更深入地探究文本,联系选文的社会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广阔,培养阅读经典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进一步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真挚的情感,能欣赏和评价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2007年版教材的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三题就有这样的趋势。只是由于选文是节选本,对原文塑造的人物和情节的发展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考虑适当对选文进行“整本书阅读”,通过整篇文章,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对文学作品形成全面、完整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综上可见,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性,隐含着文本解读的深度和编者希望学生掌握的学习要点,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内容上看练习题的开放性在之后的教学中会推动教师更多元,包容的解读文本,生发教学智慧。从形式上看,练习题的多样性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用更丰富、更贴近学情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1.

[2] 王春.回归原典 识真面目[J].中学语文教学,2016,12.

[3] 庄平悌.中国式小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10.

作者简介:刘卓,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831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