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浅谈图画资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浅谈图画资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摘 要:历史教学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利用,历史图画资料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其直观、形象等特点在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现图画资料的价值?以图传道、以图育情、以图启智、以图现史、以图释史是其实施策略,同时也要遵循合理、适度、有效的原则。

关键词:历史图画资料;初中课堂教学;价值;实施策略;原则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图画资料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能够对历史的文字描述起到补充、解释、证实等作用。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在对历史图片的使用上仍然存在着误区,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历史图画资料的作用,直接越过图片部分,单纯讲述文字部分,殊不知埋没了图画资料的内在价值。

一、 历史图画资料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一)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但同时,它又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由于年代的长久,除了极少数的历史遗迹保存至今,绝大多数历史现象不能像理化生等自然学科那样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再现”和“重复”,只能通过图画资料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人物画面、事件场景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近感、真实感。

(二) 符合初中学生的学情

“左图右史”是古往今来的史学家们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心理学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从直觉开始的。科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看”比“听”所记住的内容多1.66倍,如果把视听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图片资料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更加直接地反映历史原貌,假使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图画资料,将学生的文字、图片资料阅读与老师的讲解有机结合起来,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历史图画资料也可以帮助教师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突破重难点。由此可见,如何恰当用好图画资料尤为重要。

二、 历史图画资料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历史图画资料从形式上基本可以分为历史文物图、历史人物图、史事情节图、历史想象图等四种形式。

图画资料的使用要立足于促进教学,做到实用有用,不能成为流于形式的“花架子”。“合理原则、适度原则、有效原则”是图画资料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本人根据近几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以及借鉴同仁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种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 以图传道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目标的三大部分,而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则扮演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在这一阶段的性格特征是易接受、易变化、易怀疑,并且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空洞的说教反而会磨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甚至引起反感,而摆事实讲证据更能使他们信服,更能使他们接受。因此,历史教师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资料,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直视历史画面,深挖思想教育素材,并且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讴歌仁人志士、缅怀革命先烈,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不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初中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案例一:本人起初在教授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提出问题:“长征精神过时了吗?为什么?”,学生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答案尽显空洞、书面、套路。本人觉得很挫败,也很不了解,感觉初中生对于价值观这种意识很薄弱,甚至不存在,缺乏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思考,只是一味迎合。后来,我采用以下两幅图片: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两幅图片,简要描述红军长征的路线以及所遭遇的一切困难。在交通发达的年代,让你徒步重走长征路你愿意吗?你可以吗?以你们现在的年纪,你们觉得你们能够干嘛?看看人家小红军在那个年代做了哪些事?

通过观察图片、提出问题,确实将学生带入思考,很快就把学生的情绪和思维集中到问题上来。两幅图片是静止的,或许学生之前也看见过,但图片确实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对照自己,确实能够引起学生的反思与自我审视。如果单纯地提问学生,空洞地说教,学生真的一时印象,内心也毫无波澜。但通过图片资料,将历史场景呈现出来,从学生思想变化的角度反映红军长征途中不可预测的艰险、自然环境的极度恶劣以及随时丧命的恐惧,让学生在扪心自问中知道:红军长征的意义并不止在于它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什么理念、什么精神支撑他们不断前行,这种红军精神并没有时间、空间的界限,每个中国人的身上都应该有它的传承。通过图片引出的问题敲打,会让学生体会得更加深刻,会对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

(二) 以圖育情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弘扬正气,同时也需要揭露和鞭挞“假、恶、丑”。12-15岁左右的初中生感情丰富、充满新奇,他们渴望美好、疾恶如仇,对于一些事件往往关注不到点上,容易被旁枝末节所吸引,而历史图画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可发挥特殊作用,通过感官方面激起学生的愤怒、厌恶之情,从侧面培养学生的善恶观,进行扬善、斥恶,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

案例二:本人清晰记得第一次学习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介绍到“1912年3月13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命令通饬全国劝禁缠足,不缠足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展开”时,学生不是关心缠足对女性的身心摧残,而是拿起尺子,关心“三寸金莲”的尺寸;内心不是批判的,而是新奇的。本人当时确实是既尴尬又生气,思考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经过反思决定改变教学方式,在后面班级的教学中,做了如下的调整:将第一组图片换成第二组,并配以文字介绍。endprint

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缠足给妇女带来严重的痛苦。

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不再一味好奇于“三寸金莲”的尺寸,更多是萌生恐怖、同情与无法理解的感情,进而引发对旧制度的批判,愤懑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图画资料的呈现,初中生意识到在那个年代确实发生着许多令人无法想象的事情,缠足这种古代陋习给妇女们带来多么严重的身心摧残。而辛亥革命期间,满清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孙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缠足,这法令解除了对多少妇女的摧残和压迫,这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之一。学生能够通过感知图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水到渠成地理解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生活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更进一步讲,学生也能够意识到社会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假、恶、丑”的现象,但我们要坚持的是扬善斥恶,追求真善美。

(三) 以图启智

苏联教育家皮德罗夫斯基说过:“观察图画资料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这句话能够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兴趣、思维。这句话说的在理,心理学中讲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兴趣、爱好、欲望、动机。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动力,而图画资料是则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其作用途径表现为:图片—兴趣—动机—知识—思维。课堂教学中,通过呈现图画资料,学生集中注意,直观感受,观察异同点,看出现象背后的实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

案例三:学习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中,介绍了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而雅典城邦是其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而学生自然会有疑问:“为什么中国和希腊的政体不同,希腊是民主制,而中国是君主制?”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我呈现了下列图片: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古希腊的地形差异,从地理环境分析两个地方政体不同的原因。

该教学环节通过组图的方式,以直观的图片来引导学生思考、比较晦涩难懂的问题:自然环境对古希腊和中国政体的影响。更进一步说,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近代以来,民主化成为越来越显著的趋势,但并不能一口否决古代中国的君主制,我们应该承认君主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是一种自然的办法。

从图片中学生就能清楚看出古希腊的自然环境:大海环绕,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多山地,少平原,适合发展商业,这种自然环境使古希腊出现许多小国寡民的城邦,给民主制度提供了可能性。中国是典型的大河文明,多平原,适合发展农业,人口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来推行所谓的民选制度,这是不是可能呢?所以辩证地来看,我们并不能单纯地对比民主制与君主制的优劣,而要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存在辩证思维。因此,图画资料不仅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不仅实现课本知识的迁移,而且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和充实。

(四) 以图现史

历史属于过去,不可复制,不可逆转,虽然留下很多二手史料,但任何的描述都不可能完全再现当时的现实。而且历史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在小学并没有专门的学习,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存在类似的表象,因此单靠语言描述,单凭头脑中的储备,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构建出框架。而历史图画资料是一种直观的语言,寥寥几幅图片就能起到再现的作用,不管这些图片经过多久时间的沉淀,学生能够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案例四: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年版)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介绍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时,往往要介绍秦始皇兵马俑,因为它是秦国军威最有利的一手史料。在历史课堂中,本人即使引用法国前总统希拉克1978年参观过后的感叹:“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再多的文字表述,学生也真的难以想象兵马俑的举世无双。在历史图画资料展现的真实面前,任何苍白的语言只能用“难以言状”来描述。如果这时候,呈现这样两张图片效果会怎么样?

提出问题:观察图片,从秦始皇兵马俑中秦军的阵势、武器、装备看中国秦朝的军威,思考秦灭六国的必然性。

学生看到图片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惊叹兵马俑的阵势,包括步兵、骑兵以及车兵;再者惊叹其武器装备,配备有大量的装备,包括先进的武器战车、弓、弩、箭,以及坚实精密的金属盔甲。再看其排兵布阵,整齐划一,可见其军纪严明,战斗力强。以图现史,通过真实的图画资料再现两千年前秦国军威,能加深学生理解“秦灭六国”的必然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 以图释史

“以图释史”顾名思义就是用图画资料来补充解释文字史料,以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针对初中生的学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画资料有助于突破重难点,化繁琐为简约,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

案例五: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中古欧洲社会》,讲到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时,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欧洲某庄园的一个农民,一天在田间耕作,突然看见一位你不认识的骑士,他趾高气扬地要求你为他服务,你便可以义正词严地对他说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但当本人让学生进一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只有寥寥数人能够沾边地表述出来。于是,本人投放了如下图片:

提出问题:如何理解西欧封建社会流行的一条常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示意图以及简化图,就可以直观看出: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分封土地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从箭头我们又可以看出,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甚至是国王,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如: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也只能直接管辖大封建主,甚至无权越级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于他的中等封建主和小封建主。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实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存在差异的。

三、 历史图画资料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原则

通过上述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看出正确地运用图画资料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运用图画资料,充分发挥图片资料的功能,提升教学效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的初中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在对历史图画资料的使用上仍然存在着误区,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 合理原则

不同类型的图画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历史图画资料主要有四类:历史人物图、历史文物图、史事情节图、历史想象图。一般来说,历史人物图主要是通过介绍该人物的丰功伟绩、人物关系,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适用于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文物圖包括文物实物照、古迹遗址照片,大部分是第一手史料,主要是吸引学生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佐证历史的真实性。史事情节图主要展示的是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于重难点的化解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历史想象图包括漫画、绘画,以夸张的手法深入浅出地传达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学生印象。

(二) 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包括两个层面,适合和有度。“适合”是指所运用的图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没有立足学情,学生对你所选取的图片理解有困难,那么教学效果是会打折扣的。“有度”是指从数量上看,采用的图片要符合课堂所需,切勿滥用图片。毕竟课堂只有45分钟,如果只是为了吸引学生兴趣,放置过多图片,那是万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海量的图片堆砌,看上去信息量固然多了,但也要考虑学生是否消化得了。

(三) 有效原则

“有效原则”是指要选择最具有代表性、信息含量最大,能最有效服务于教学的图画资料。首先在来源上,采用的图画资料要有准确的来源和科学的依据,有理有据。其次,在选择上,必须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课文重难点的要求去选取或编制图片,突显重难点。最后,在应用上,要明确该图画资料的目的,切忌无的放矢,并且正确解读。

作者简介:颜琼玲,福建省厦门市,厦门一中集美分校。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967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