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试谈启发式教学

试谈启发式教学

摘要:启发式教学就是带着学生从已知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找出学生的已知部分,针对设计出问题,通过预习反馈的方式就能使学生达到未知领域。语文教学中批注、复述、举例、摘要、对比、讨论以及各种语言活动都具有启发的功效,而“问”是启发最重要的形式。真正践行启发式教学,就必须坚持多用归纳法,尽量少用演绎法的原则。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问;归纳法

一、 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就是从已知到未知、从所学到将学,详细地说,就是教师带领学生从已知摸索出未知、从所学探讨出将学的一种学习方法。怎样从已知到未知、从所学到将学呢?关键是要搞好预习。一般以为,预习就是让学生看看书,把明天要学的翻上几遍,而学生大多也就是随便翻翻,瞄上几眼而已;而我以为,要预习,就要充分预习。充分预习,就不仅仅停留在字词上,而是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一句话,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让学生带着一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去看书,去做作业,反馈回来,经过批改,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而后再上课堂,往下延伸。这个问题不但应该是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能够完成的(即已知,或者是以前所学过的),而且必须是凭借这个问题能够完成文章的重点(即未知,或者说是将要学的)。举例来说,《孔乙己》一文的重点是“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可以针对性地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鲁迅是如何用短短的三千字写出孔乙己悲惨的一生。学生有答侧面描写的,有答铺垫的,有答第一人称写法的。把学生所知所写的加以综合并落实到文中,不就正是文章的重点?这样,学生不但理解掌握得深刻,而且确实启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比如本课,如果直接讲科举制的毒害,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如果这样设计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中,孔乙己处于一种什么地位,学生都能答出备受欺凌、嘲笑,从而就可以追问: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这样的社会地位,学生的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由此看来,要想上课启发得法,首要在于扎扎实实地搞好预习;而要搞好预习,关键在于巧妙地找出哪是学生的已知部分(而且在每一篇课文中必然存在着),从而凭借这个已知达到未知。而从已知达到未知,就是最佳的启发。正如杨振宁先生所说的学习方法,一类跟着导游参观城市,所获一定不多,一类自己拿着地图寻找领略城市风光,所得必然多多,而让学生自己抓住已知走向未知也必定能够欣赏到无穷的美景。

二、 “问”的关键

学问,学问,学在于问,教也在于问。问是启发最主要的形式。问有两种,一种是教师问,一种是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来问。

先谈教师问。有些老师也在问,但他问的多是常规性的问题,最爱问的是“对不对”“是不是”。这恐怕就不是问,因为根本无啟发可言。更多的老师则是机械地、对号入座式的提问。先把答案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处、找根据。这种问法与其说是启智,不如说是抹杀。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的老师所采取的问答方式是一问一答,忘记了大部分的学生。而我所说的教师问,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为一问多答,二为问一问而关全篇。所谓一问多答,是指通过全体学生笔答、教师巡视点拨择优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问答形式,从而改变仿佛是为某几人而上课的旧局面。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确实打破了个别人“独霸天下”而使“三国鼎立”乃至形成“五胡十六国”的新局面。一言以蔽之,优秀的学生必然会增多。所谓问一问而关全篇,是指所提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价值,并且能够通过这个问题进而理解全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举例来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重点是“体会结构特点”,如果照直讲,就是划分段落层次;而若这样设计问题:为什么这篇小说特别吸引人,学生极感兴趣,众说纷纭,老师趁势引导学生留意“两次似紧而松”的结构安排,点出“问、救、打”的情节发展,小说的重点迎刃而解。可以说,问一个关键的问题,胜过十分钟的口干舌燥。问能关涉全篇,讲课必定能够事半功倍,举重若轻。所以说,教师问的首要任务在于精心设计问题。

再谈教师启发学生来问。它不同于学生的自由提问;学生的自由提问固然不错,但通过教师示范启发诱导学生来问,效果会更好。举例来说,在讲授《〈还乡梦〉自序》时,先让学生针对第一段自由提问,学生只能问一些知识性的问题,而当老师示范后,学生所提的问题都和语文相关,并且有些问题超出了课后的练习。显然,教师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示范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问,诚如李政道先生所言,学问,是学问,不是学答。

问是启发最主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手段都具有启发的功效。如批注,可使学生边看边想;如复述,让学生学习分析整理;如联想,让学生自己往下引申;如举例,让学生去举一反三;如对比,让他们自己选择比较;如摘要,由他们自己去归纳总结;如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高谈阔论”,拓展思维;如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像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无不使学生提高能力,开启智力,等等,老师都应经常性地全面灵活使用。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篇目,必须使用不同的方法,需要因材施教。

三、 一条根本性的原则

杨振宁先生在《谈学习方法》一文中说道,中国人的学习方法是演绎法,美国人的学习方法是归纳法。两种方法的优劣已经为人熟知,但到现在,很多人抱住旧的传统不放手,并没有引以为戒。要想真正实行启发式教学,就必须时时、处处记住这条根本性原则:多用归纳法,少用演绎法。在讲每一篇文章时,都应记住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而不是从概念开始,从答案开始。在讲每一个单元时,都应先讲课文,后讲单元知识,不能为图省事,先把知识讲完,利于自己上课。比如在学完三篇戏剧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戏剧的共性,那简直就是水到渠成。要想真正使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千万要记住:用归纳法来启发学生。

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启发式教学所作的探讨发现,如何搞好启发式教学,关键还在于理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个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预习,一问多答,对学生施以多种形式的训练,不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费心找出学生的已知,精心准备解决重点的一问,时时记挂着用归纳法启发学生,不正是“以教师为主导”吗?

作者简介:

武敬芝,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二十四中。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992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