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浅谈“被动的”课堂模式和“平淡的”教室气氛

浅谈“被动的”课堂模式和“平淡的”教室气氛

摘要: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需要有和谐的教室气氛以及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在当下的中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难以形成,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下中学“被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平淡”的教室气氛难以为构建和谐课堂助力。本文就以北京S中学为例,浅谈我对这两大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被动的”;“平淡的”;教学

一、 “被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在課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关键人物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教师的角色始终被描述成一个教练或者是指挥,但我觉得这个描述不是特别贴切,因为在我所观察到的课堂生活中,虽然看似有“中考”这个大目标存在,但教室里几乎不存在什么要求团结的准则,好像也没有什么为共同的目标而合作的努力,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自己学自己的,这和一支球队或是一个乐队是截然不同的。

在我的心目中,最成功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可以成功地创造出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学生个人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以此来保证每个同学都可以达到目标,同时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但在我所观察到的课堂中,虽然现在大力提倡“合作式学习”,但这种合作在实际的课堂中非常的流于表面,大多数课堂里学生在学习上的关系还是各学各的,甚至有的时候是竞争远大于合作的。

同时,在我的观察中,大多数的情况还是教师在决定学生要学些什么,在哪儿学,在什么时间学。越是与学习相关的决定,学生参与决策的机会就越少。学生能决定的基本上都是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问题,比如在S中学举行的“五月红歌会”里该唱哪一支曲子。

(二) “填图式”的教学方法

而教室里进行的教学活动,就是老生常谈了。我观察到的教学活动大多数还是和“数字填图”的游戏一样,就是根据数字在相应的格子里涂上相应的颜色。放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通过对作业和材料的选择,给学生提供绘画的布景,然后学生把相应的颜色涂上去。

其实这不仅仅体现在作业上,也体现在平时上课的口头教学中。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述和解释还是占据大多数时间的,这等于是给学生提供了绘画的布景和相应的颜色。不过好在经过漫长的教育改革之后,相比起我经历的课堂教学,现在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大变化的。比如说,我以前的初中语文课老师常常会问一些类似于“这一小节里哪句话体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呀?”这种好像填空题一样的问题,但是我在实验中学的语文课堂里听到的更多的是“你能谈谈你对这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感受吗?”这样的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开放性问题。

二、 “平淡的”教室气氛

(一) 教与学的“笼中鸟”

看着S校的孩子们,再回头想想我的学习生涯,我似乎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中学阶段,随着年级越来越高,我们都变得越来越“温顺”了。对于教师是权威不可挑战的观念好像也越来越能够接受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变得越来越顺从,不知不觉间也觉得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本身就不应该做太多决定,一切交给老师就行了。

而作为老师,其实也是纠结的。一方面,他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可以独立学习的人,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必须是课堂学习中的决策者。不得不说,很多教师其实是很害怕失去这样一种“掌控感”的,他们不会给学生太多发挥的空间,唯恐学生一个不留神就会喧宾夺主。

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用来描述这种关系很合适:“我们是笼中鸟,笼子的门开着,门外面站着一只猫。”但这句话还不能概括全部,因为其实老师也是“笼中鸟”,这个笼子就是全社会对于老师的期望。

(二) “中立的”师生关系

写到这里我不禁在想:为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中就这么重要?学生又为什么愿意服从老师呢?就我的观察而言,这不是因为学生对老师存在“好感”,当我问S学校的学生:“你们觉得老师是你们的朋友吗?”,他们给我的回应基本都是“当然不觉得”或者是“你开玩笑吧”。

其实我很能理解老师们,初中正当是“青春期”,学生的叛逆尤其明显,这些都迫使老师要进行更多的控制行为。在我观察到的S校的课堂里,学生们大都是各自为阵地学习,这其实很不利于团体的共同努力,也不利于合作学习的价值观念和技能。但这却也同时避免了学生形成学校之外的“小帮派”,避免了课堂里产生小团体之后会发生的冲突。

根据我的观察和感受,我觉得无论是老师对学生还是学生对老师,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只能说是一种既不冲突也不愉快的“中立关系”。我又不禁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堂组织和管理的方式和我观察到的这种平淡的课堂氛围有关系吗?其实,现在老师不是很经常惩罚学生,尤其是体罚,几乎是不存在的。尽管我对这种老师要求学生“听话”的现象以及这种没什么欢声笑语的课堂氛围没什么好感,但从整体上看,在学生眼中,老师还不至于是“怪兽”或者是“大坏蛋”。学生至少还是很明确地知道老师是关心他们的。

三、 充满生机的“小村庄”

到此,我想我有必要阐明这样一个态度,虽然我基本都是在描述着学生在课堂模式中巨大的被动性和教室氛围里平淡的情感——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消极的。但我必须说明,在我看来,初中教学的前景并不是消极和没有希望的。相反,我觉得现阶段的“基础教育改革”是越改越好的。

就以S中学为例,即便学生不觉得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好到可以成为“朋友”,但他们至少觉得老师们是关心他们的,还是有很多学生觉得自己还是很喜欢听课和学习的。而对于课堂模式中的“被动性”我之前也提到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适应得越来越好了。在我看来,尽管学校的限制真的很多,但其实学生们学习还是很投入的,而且绝大多数的老师也表示他们很热爱自己的工作的,对教师这个职业也有着自己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我觉得那些把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比喻成“工厂”的看法是很荒唐,很极端的。如果真的要找个东西来比喻这个阶段的学校,那我觉得用“小村庄”更加合适,在这个小村庄里,每个村民都在一定的约束下面进行着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互动的积极的联系。这个“小村庄”和冰冷的、千篇一律的工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不是重复的,绝望的,而是多姿多彩又充满生机的!

作者简介:

徐竹君,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0994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