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循文本“写作指向” 教学生“表达技能”

循文本“写作指向” 教学生“表达技能”

摘 要:有幸聆听过特级教师管建刚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讲座,结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论,更清晰意识到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而学生学习课文,无非是经历一场写作的指导,借助文本语言的载体,打造一条通往写作的道路。

关键词:语言表达;写作方法;构段方式

特级教师管建刚提出“语文教师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这其实和新课标强调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是一致的。此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学生语言的训练,注重对教材中语言训练点的挖掘,在表情达意,凸显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与运用。这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进行阅读训练要关注的事,透过文字提炼一种写作的技能,提升“文字内功”。为此,笔者借助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黄山奇松》来谈谈,如何让学生通过体会语言、积累文字再到运用文字,最后在文本的引领下,修炼写作技巧。

一、 尝试:揣摩语言表达,抒发阅读感悟

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要依靠感悟,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体会,这是阅读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感悟的主体,保证学生用心从文字所负载的内容,渗透的情感中,领悟其独特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1. 众里寻它千百度——修辞手法为文本增色。

教学片段一:分别出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含有比喻的句子。

师:读读,看看作者写三棵松有什么相同点?

生:我发现都用了打比方的写法。

师:具体说说。

生1:描写迎客松时将那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主人伸出的手臂。

生2:描写陪客松时,把陪客松比作一个绿色的巨人。

生3:我觉得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从“伸出长长的手臂”看出来的。

生4:作者还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师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你看作者写三棵松,用了——打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松树姿态美写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句子的前半句是借助这些修辞手法实写松树,那么,这些句子的后半句(点红)又是在写什么呢?

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展开想象

学到这里,学生对修辞手法能让文字灵动,状物生动的感受已然入心。

2. 沙里淘金终见真——点面结合凸文本重点。

教学片段二: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教师引读:结合前文描写三棵松的句子,再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沉默一段时间后,有生回答:这里是总体写松树的各种姿态,刚才是具体写每种姿态。

师总结:是啊,这就是作者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每个片段都是整篇文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出发,去感悟课文写什么、怎样写。只有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整体美,头脑中也会形成完整的印象。这正应和了古希臘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语文学习更是不能割裂理解,唯有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下去,学生对其的敏感度才强,而作者所传达的才直达学生心灵深处。揣摩文字的表达,明白修辞手法的妙用和点面结合的好处,不仅帮助了学生感悟文本的美,更翻阅出藏在文本中关于写作的小秘诀。

二、 思考:挖掘写作方法,呈现阅读视角

于漪老师说过:“教师要练就阅读、写作的真本领。”肩负重任的阅读教学,将写作要领渗透在阅读教学中,以写作的视角重新审视构建和关注文本,有意识培养、迁移写作能力,就让“阅读能力成就写作水平”。在这一课中,遍布写作方法,老师只要指导得法,提高效率,挖掘深度,拓展阅读视角的同时,也指明写作的金光大道。

1. 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详有略显真章

教学片段三:出示第二、三段话,比较写三棵松和最后一段的话。

师:谁来读?(指读)

师:先看写三棵松的句子,分别用了几句话?

生:迎客松三句话,陪客松一句话,送客松两句话。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三棵松的笔墨不同,迎客松写得较详细,其他两棵松是略写的。

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啊!按这样的思路,你们再读读这两段文字在描写上有何不同?

生(思考一下):我发现了,这里作者第二自然段写得详细,第三自然段就是略写,在这里作者也做到了有详有略。

师小结:有详有略,这是作者的一个写作方法。

写景状物类的文章纷繁复杂,所抓东西较多,教给孩子详略得当的写法能突出文章主旨。

2. 浅草才能没马蹄——选取典型有新意

教学片段四:“写松”环节结束,话锋一转:现在问问大家,你们写得这么好,也抓住了松的特点,那作者为什么不写你们写的这些松树呢?

生1:我觉得三棵松是最特别的,是所有黄山奇松中最具特色的。

师:说得很好。那文章中有没有句子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呢?

生2:我找到这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的代表……”这三棵松就是黄山松的代表。

师小结:是啊,这三棵松就是热情好客的代表,也是黄山文化的象征啊!

师:你明白了作者的什么用心?

生:他选材时讲究取舍。不是所有的松都可以成为素材。

师: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素材选取典型。

吕叔湘先生曾经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中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解读新课标中对学生习作的要求,不仅是文字简单的叠加组合,而是与文本交流中的情感抒发,表达思想中的精神对话。学生梳理课文感悟的程度越清晰,审视运用语言达物、言情、伦理方面的能力就越强,习得语言的方法就越多。endprint

懂得取舍,树立典型,这些不就是管建刚老师所说的阅读教学中追求“习作指向”的境界吗?

三、 关注:关注构段特色,成就阅读愿景

鲁迅告訴我们:“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基于此,平时的语文教学,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挖掘语言实践点,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取得习作的一些基本技能。

1. 满园春色关不住——“总分总”独树一帜

教学片段五:《黄山奇松》第二自然段中的“总分”构段,以填空题出现,让学生再找一找具体写了哪些松树,最后连起来读一读。

师追问:这种构段叫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总分”。

“总”是表达的意思,“分”是分层叙述。“总分总”是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解析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语文教学应该以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根本任务,挖掘文本内涵,辐射最具有“语文味”的表现。我们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的缰绳,触摸语言跳动的脉搏,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书其涵,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借提高写作能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悠然现南山——“中心句”一珠串起

教学片段六:出示文章最后一节。

师:读一读,看看这段文字写了什么?

生:这段文字写了黄山松有许多的姿态。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来回答吗?

生:黄山松千姿百态。

师:这段话围绕这句话来写,这是——中心句。

五年级学生应该关注文章的写作技艺,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尽量避免在单纯的讲解中削弱文本的人文情感。因此,构段、修辞的妙处,教者都可采用一定的方式加以引导。以小结的形式,形成系统的观念让学生发现。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所教的文本就是给学生提供习作练习的范本,通过这个范本,送孩子到达写作的那头。通过《黄山奇松》文本的解析,然后勇敢尝试,尝试带领孩子揣摩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抒发行文的阅读感悟,挖掘谋篇的写作方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阅读视角,成就学生的阅读愿景。

循字方悟情,书句自得文,这是语文教师教学的愿景。唯如此,才可实现特级教师管建刚所强调的“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阅读思维”的境界!

作者简介:范金翠,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常熟市星城小学。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077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