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策略探讨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策略探讨

赖红芬

摘 要: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不能只专注于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审美能力,而是要发挥全面育人作用,将情感教育、智育元素融入音乐课程。文章基于对初中音乐课程重要性的阐述,分析了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人教版教材的音乐教学实践,对照课标要求,探讨了在欣赏、唱歌、音乐技能和知识学习等环节,如何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感知和品鉴音乐艺术之美、提升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探究相关学科知识、提高内在修养。

关键词: 音乐教学;创新策略;素质教育;初中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2)08-0001-04

一、 引言

音乐是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成果之一,是各个时期、各地域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演变出了戏曲、民歌、器乐等风格各异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初等教育阶段设置音乐课程,可以助力优秀文化传承,发挥音乐艺术的全面育人作用,提升学生审美品位、音乐鉴赏力、创新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的同时,丰富其情感体验。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部分家长和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育人价值没有深刻认知,加之教学模式单一固化,导致音乐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既感知不到音乐作品丰富的内涵和音乐艺术的魅力,对具体教学内容也缺乏探究和学习的动力,无法体现出音乐课程的育人作用。为了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有必要反思初中音乐教學现状,分析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上欠缺有效情感交流和多方互动等问题的成因,探索提升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二、 初中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一)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课程内容编排有了很大变化,基础乐理知识和视唱等专业技能训练所占比例大幅降低,主要教学内容是兼具娱乐性和文化传承功能的音乐作品赏析、歌曲学唱。而且还结合不同育人目标,将课程内容按照音乐艺术门类、起源和风格划分为不同单元。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设置了欧美流行风、神州音韵等单元,在每一单元的唱歌和音乐作品欣赏等教学环节,选择了相应的素材。由此可见,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课程侧重培育学生的音乐艺术品鉴、感知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不再强调提高其表演技能和乐理知识掌握程度。此外,针对有限篇幅的视唱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课标的要求也不是单纯训练学生的表演技能或传授乐理知识,而是强调要发掘和展示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其用所学技能和知识表现创作灵感。例如在掌握节拍等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为特定情境创作旋律。

(二)传承优秀文化艺术,提升学生内在修养

音乐艺术之所以长盛不衰、创新发展动力强劲,与其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厚的文化内涵相关。流传至今的形式多样、诞生于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优秀音乐作品,其审美价值不仅体现为曲调如何优美,还包含了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情感元素。创作、表演者生平和作品内容、创作背景等非音乐元素,赋予了经典音乐作品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使之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对其审美价值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音乐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育人,还有着促进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的作用。在人教版教材的每一册,都有传统戏曲、中外民族音乐等内容,在唱歌和欣赏章节收录了大量经典作品。从京剧、粤剧等中国传统戏曲剧目中最著名的片段,到西方歌剧和非洲、美洲民间乐曲,让学生感知不同音乐艺术风格、体验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强化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内在修养。

(三)以音乐为媒介,引导学生拓展探索范围

音乐不仅与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相通,还富含民族文化、历史等元素,是引导学生探索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的最佳媒介。在人教版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不同单元中,收录的音乐作品都代表了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每一首乐曲或歌曲都能反映特定时期、某一群体的社会生活状况。探索作品的创作和传唱背景,可以让学生丰富多学科知识储备,发掘其学习潜能。例如在《环球之旅》单元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中所列非洲、美洲等地区的经典民族音乐作品的赏析,配以精心剪辑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在特色传统音乐的伴奏下,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相比于阅读书籍、文献,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探究动力。可以让学生自主扩大探索和学习范围,促使其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学生会由于极其喜爱种音乐艺术形式或某一部作品,产生了解其诞生背景和发展、传唱历程的动力。而在探究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接触到不同的地域文化,掌握更多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所以,音乐是学生思考多学科领域问题、提升核心素养的媒介,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课教学可以起到提高其他学科教学效率的作用。

三、 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各方未就音乐课程的定位达成共识

虽然新课标赋予了初中音乐课程全新定位,要求体现出其全面育人功能,但音乐并非升学考试科目的事实,让学生及家长很难正视其价值。甚至部分学校和教师也未在实际行动方面体现出认同,导致音乐教学得不到各方重视。首先,部分学生家长对初中音乐教学的意义认知肤浅,认为教学内容只是学唱和赏析几首经典作品,涉及的专业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极少,既不足以培育音乐专业素养,又不影响升学考试。除了让学生调节一下情绪和学习节奏,没有其他方面的作用。多数情况下,家长的这种片面认知会影响学生学习音乐课的心态,使其在学唱歌曲、赏析音乐作品时不够投入,无法感知音乐艺术之美。其次,由于各方对音乐教学的价值缺乏一致认同,或者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部分音乐教师缺乏创新动力,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音乐课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单一固化,课堂欠缺有效互动交流

在音调、节奏等音乐艺术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过程中,需要有敏锐的感官和丰沛的情感。所以,无论是作品创作、表演还是音乐艺术的学习、欣赏,都要求有良好的氛围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才能在各主体间传递音乐作品的内涵。但反观目前的初中音乐课堂,在歌曲演唱、欣赏和音乐知识学习等环节,均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固化的问题。体现为无论哪种风格的音乐,都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导致课堂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首先,在各环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相同的流程,致使学生对音乐课缺少期待心理,在课堂上很难投入足够情感。例如在各个单元的唱歌教学中,多数教师都会采聆听、学唱、合练、点评的模式,教学素材运用、伴奏和演唱形式缺少变化。对学生而言,这种固化教学模式让音乐课缺少吸引力。尤其是当歌曲风格不符合学生的审美取向时,会让学生在课前就产生厌倦感,聆听和学唱时,自然不会投入足够情感,没有兴趣领略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其次,音乐教学的程式化,导致课堂交流和互动形式单一。学生除了按要求演唱、训练或回答问题,极少主动发起讨论或和他人交流音乐课学习感受。对照新课标要求,在创造力、情感教育等方面,显然都无法达到音乐教学目的。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参与度不高

音乐是可以引发心灵共鸣、带来美好体验的艺术,但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虽然新版教材大部分内容都是经典作品赏析和学唱,艰涩的乐理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内容极少,但多数学生并未真正享受音乐艺术美感,也极少叹服于音乐艺术语言的超凡表现力。尤其是在唱歌环节,无论是情绪还是演唱技巧运用,都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应付心态,没有专注于感知、表现不同风格作品的艺术特征。所以,虽然逐步接触到了美声、民族等声乐表演艺术,赏析了大量经典作品,但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无论是外在表演技能和创造力,还是内在音乐艺术修养,都没有明显提升。此外,在组织分组协作学习或以游戏形式训练创新能力、学习音乐知识时,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体现为较少主动交流互动,在做舞蹈动作、利用竖笛或打击乐器表演时缺乏创意。在这样的状态下,无论教学素材的曲调如何优美、内容多么感人,都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发挥不出音乐课程的全面育人作用。

四、 初中音乐教学创新策略

(一)强化宣传,给予音乐课程足够重视

为了促使学校、初中生及其家长正视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有必要利用各种渠道强化宣传。首先,在“双减”政策落实背景下,应抓住各界关注学生学习时间分配问题的契机,在校园网络、家长社交群组中推送相关资料。或者在家长会等场合,宣传素质教育理念和初中音乐课教学的意义。其次,用邀请学生家长观摩音乐教学活动的方式,使其意识到音乐教学提升学生文化艺术修养、调节情绪等方面的作用,促使家长认可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再次,基于对学生家长的了解,邀请有音乐、舞蹈等方面教育或从业背景者,参与音乐作品欣赏等环节的教学。通过向学生展示才艺、以家长身份和学生探讨音乐相关话题,促使学生从不同视角了解音乐艺术,深化其对音乐艺术价值的认同感。

(二)创新理念,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之美

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课程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教师必须改变固有理念,在技巧演示、教学素材呈现、音乐作品赏析等环节,强化对学生的引导,提升其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例如在《歌剧》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由于绝大多数初中生对这一西方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缺乏了解,而且其美声唱法与当代初中生的审美趣味相去甚远,因此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学生很难从学唱《洪湖水,浪打浪》中感知现代歌剧艺术魅力。在赏析中外经典歌剧片段时,多数学生也无法认同、理解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鉴于此,结合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歌剧艺术的认知,优化教学方案。首先,在学唱《洪湖水,浪打浪》之前,以播放视频短片的形式,普及歌剧基本常识。让学生聆听中外艺术家经典唱段的同时,引导其感悟不同的发音方式和演唱技巧,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唱兴致。其次,在赏析《今夜无人入睡》时,为学生准备不同版本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分析和对比不同艺术家的演绎风格,对照《白毛女》等以民族唱法为基础的中国现代歌剧,引导学生分享体验,探讨二者的艺术特征。以话题讨论的形式结束这一单元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深化了对歌剧艺术的了解,还促使其深入探讨了中西声乐艺术和文化差异,达到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营造不一样的课堂氛围

音乐艺术的学习和欣赏都需要有与作品风格、内容相称的氛围,才有益于产生灵感和共鸣。所以,针对初中音乐教学涉及的不同音乐艺术门类、各种曲风,要营造不一样的课堂氛围。例如在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题的《神州音韵》单元,为了让学生感知《阳关三叠》等作品的意境,理解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与文学、道德伦理、哲学思想的渊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穿上汉服。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用音配画的形式呈现教学素材,以经典古建筑、中国画为背景,引导学生欣赏国乐的同时,感知传统文化魅力。

(四)灵活选择素材,将智育和情感教育元素融入音乐教学

音乐艺术既能带来纯粹的美的享受,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为了发挥其育人作用,要灵活选择音乐教学素材,把智育和情感教育因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赏析和表演实践中丰富人文知识,了解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在人教版教材的各类音乐作品赏析教学实践中,适时引入了教材之外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主题曲、动画片经典配乐、特色舞蹈等,更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特定类型音乐作品艺术特征、思想内涵的认知。比如在《欧美流行风》这一单元,除了教材所列曲目,还为学生准备了广为传唱的《爱情故事》《卡萨布兰卡》等经典电影主题曲。即使是没有观赏过这些电影的学生,多数都聆听过主题曲的钢琴、管弦乐等不同版本。通过丰富音乐素材,契合了个人不同审美取向,让学生通过赏析感兴趣的作品,获得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五)把握契机,鼓励学生自主创编

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都与创造力息息相关,为了让学生体验音乐创作过程、强化创新意识,应通过观察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变化,结合乐理知识、表演技能教学,鼓励学生创造性表现内心情感,创编舞蹈动作或音乐旋律,甚至尝试简单的填词和编曲。例如在欣赏节奏鲜明的音乐作品时,如果学生表现十分投入,就可以示意其以敲击桌面等形式表达情感,或者跟随作品节奏,用舞蹈动作展现创意和灵感。而在节奏训练等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配合特定情境,根据自己的感受,编配与之相称的节奏,学习如何抓住创作灵感,用音乐艺术语言自我表达,达到提高其创造力的目的。

(六)了解个体审美取向,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

音乐艺术特长、审美趣味的差异,会让学生个体偏爱特定类型的音乐作品,或者对某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尤为钟爱。如果教师能够洞察这方面的信息,就可以更好地利用音乐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观察学生在学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欣赏不同类型音乐作品时的表现,判断个体的审美倾向和兴趣点。其次,在音乐课的互动交流环节,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哪种音乐作品或哪方面的相关知识感兴趣。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取向,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发掘个体学习潜能和艺术天赋。例如部分学生通过《梨园风采》等传统戏曲相关单元的学习,对京剧等特定戏曲产生了探究兴趣,就可以搜集与教材内容类似的经典唱段音频、视频,让学生课后欣赏。或者针对在互动环节积极探讨音乐相关话题的学生,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背景资料,为学生深入探究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创造条件。

五、 结语

音乐艺术不仅可以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还具有提升个人审美品位、传承优秀文化和丰富各学科领域知识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应全面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通過创新音乐教学组织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交流互动意愿,发挥音乐艺术文化载体的优势,体现初中音乐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顾颖芳.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讨[J].创新时代,2017(4):80-81.

[2]戴娟娟.利用多元教学法,打造高效初中音乐教学课堂[J].亚太教育,2019(7):98.

[3]刘为胜.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35):94-95.

[4]袁英.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对应策略探讨[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3):54-55.

[5]王琪.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北方音乐,2018,38(16):211.

[6]黄键.探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及实践[J].电脑乐园,2021(3):48.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189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