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浅析减负增效政策背景下对初中数学课改的几点想法

浅析减负增效政策背景下对初中数学课改的几点想法

韩德联

摘 要:教师要沿着新课改对学生的新的要求,和减负增效政策背景下要求数学课堂不带给学生负担的基本需求,完成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各个课堂环节的建议。通过对学生认识知识环节的设计,加强微课、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应用。结合学生理解知识状态,做好讲解教材和引入课堂实践环节的衔接。以合理的教学建议,弥补主动学习情景设计、引导学生避免学习中可能存在的误区。

关键词:教材;数学教学;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2-0063-04

一、 引言

减负增效政策在初中数学范围内的大规模实施,让每个教师都必须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知识讲解和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做出改动。并结合新课改对学生新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灵活落实对数学教材的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应用。依据适合大量学生思维的教学设计,帮助他们降低课下学习数学的负担,增强数学教学在改造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性。让初中数学课堂足以帮助学生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合理提升他们的主观思辨能力和课上学习质量。

二、 关注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深度

有太多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课效率不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是存在比较大的误区。他们一是缺乏完成数学学习的独立性思维,二是对教师提醒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需求不大。以上导致这类学生总是在吃过去的老本,用刻板化的思维来解决一切遇到的学习问题。教师必须要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深度和主观能力,提升初中数学教学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上的有效性。这样,才不至于给学生带来较强的作业负担,使他们的课上学习生活得到合理安排。

例如《正数和负数》这小节教材内容的课上教学,教師要让学生认识正数和负数分别适合用于表示怎样的增长量或负增长实际情况,使他们理解并不是所有的数学量,都必须要有表示客观事实的正面意义。在表示有方向物体的移动情况时,以固定的0的位置为起点,使用正数和负数所表示的物体移动数值中,就包含了对其运动方向的说明。教师要用相关的例子,提升学生了解这两个数学概念的存在价值,避免他们用加或减的数学思维,理解在本节课学习中出现的一切数学量。并通过用负数表达海拔、收入等必要的数学量,让学生充分理解它和正数的表达意思相同,只是存在的数学条件有所差异。这样,教师就能够从他们是否能正确地使用正数和负数,关注和了解学生学习深度的实际情况,引入必要的课上知识深度讲解。

三、 增强学生理解知识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充分认识每堂课上,学生所学知识都存在一定科学依据的道理,用比较直观的讲解呈现教材内容,让教材中的文字语言在趣味课堂中动起来。通过帮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印象的数学课堂模式,使数学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较强能力,引导他们在课上完成基础知识的习题演练,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直观思维产生对知识的新的认识,加深他们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和记忆。在讲解一些数学概念时,重点启发大家用数学语言表示数字和每段语言中客观事物的能力。

例如《有理数》这小节教材内容中,从让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对数字的思考中,引出有理数这个新的数学概念。并从有理数的概念,引出了数轴这个用于表示有理数存在的数学工具,使大家可以根据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探索它所存在的性质及规律。教师可利用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具体表示位置,来完成对本堂课模式的具体设计和实施。先让学生认识有理数存在的范围,再用数轴完成对有理数的表示,引导他们完成对其性质的思考,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这两个数学概念及具体表示,通过教材中的练习题演练,让学生学会用直观思维表示有理数和它的相反数,试着判断一些说法是否正确、等式是否成立。这样,数学教学就能够验证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并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解题思维和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四、 主动组织增强效率的数学活动

学生在接触数学知识时,会因自身的记忆和理解,出现与他人学习进度不同步的现象。而他们所理解的学习思路,也并不完全能够印证他们的深度学习需求。为了让数学课堂能够呈现出学生群体中比较优秀的个人表现力。教师需要主动组织课上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教材中的语言,使其发挥个人在数学语言上的积极攻略。一方面,给更多人显示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给大家提个醒,让他们不再犯某学生出现过的语病。这样,就能从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学习思维出发,逐步纠正和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的学习思路,使他们因主动学习经验的累积,而实现绕过误区的良好学习状态。

例如《有理数的加减法》这小节教材内容中,分别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进行了描述。先是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加法运算规律,了解怎样完成由左至右的数字加法。又通过在数轴中表示有理数的运算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了在有理数加法中,要优先完成负数计算的规律。然后,在有理数的减法部分,普及了用数学符号表示有理数存在于数轴中的方向,得出最终计算结果的学习思路。教师可以先预留5到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阅读和总结这样的学习结论。把需要他们完成的习题部分,作为引导学生实践以上内容的教学活动主题。控制学生公开答题的人数和知识,提升他们尝试解题的实际效率。计算在活动倒计时前,哪位学生完成的运算速度最快、准确率最高,给予他们口头上的鼓励,让学生能够牢记基本的运算顺序和方向。

五、 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

部分教学应用大量的习题,可以使学生在课上快速获得完成部分学习任务的经验。同时,也会引发他们对知识是否能够结合现实的思考。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所学知识的应用范围,然后引导他们完成有一定组织和主体内容的必要实践,减少学生所想和现实需求上的误差。通过简单的课堂引导实践设计,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经验有所提高。适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对待知识的学习态度足够认真,能够科学地完成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有理数的乘除法》这小节教材内容,先是带领学生探索了有理数乘法在符号表示和结论中积的存在的规律。又引入了乘法交换律和分解有理数整数部分乘法的思路,让学生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在有理数的除法部分,加入了混合运算法则的叙述,让学生可以通过分解不便于解答的数字关系,用分式形式表示当中一部分除法关系,用加减法运算梳理当中的运算规律。最后,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完成对有理数计算全部内容的实践。然后,教师就要以帮助学生完成习题计算为主题,有组织地讲解以上辅助他们理解、完成计算的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在草稿纸上尝试复杂计算的分解,完成整堂课内容的科学学习。然后,通过检查和了解学生完成计算的正確率,帮助他们简化在实际考试过程中的计算步骤,缩小他们因复杂思考导致的结果误差,全面提升学生群体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

六、 引入关联新旧知识的导读设计

有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要对他们完成学习的内容,进行章节形式的总结和课上实践引导,使学生不出现对知识的遗忘或是错误理解。这样的数学课堂,通常都要结合新旧知识的关联性和教材中呈现知识点的顺序,帮助学生展开新的联想和记忆,使他们不再对理解错误的内容进行二次讨论,降低学生习题演练中的错误率。当中,引导大家重新记忆和学生的课堂导读环节,可以试着用知识导图或其他的表格形式,总结学生需要在实践中认识的规律和概念,使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更加透彻。

例如《有理数》这一章教材内容的导读,要从有理数这个概念,引出自身性质和运算等知识,对范围较大的有理数计算和计数规律,进行使用科学计数法具体情形上的演示。这样,就能够形成有理数概念讲解和计算过程之间的关联,让学生能够在完成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后,进行相同范围内的多种习题演练计算。最终,通过检查他们的计算步骤和出现错误结论的具体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数字符号的表示,以及所有运算都要先加减、后乘除。在有理数范围内的数学计算,括号只表示数字存在的正负方向,与学生所得出的结论无关,让他们在运算顺序上多加注意,正确表示分式形式有理数的计算步骤。

七、 借助实际生活问题来开展教学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认识的知识,会成为他们今后处理相关数学问题的思维导向。而当中涉及现实物理量的习题计算,更是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的基本认知。教师要迎合新课改在教学难度上的新需要,减少对过难题型的课上演示,导致学生在课上过度消耗精力,却没有太大学习进步的实际状况。借助一些合理的生活问题,引导他们把常见的物理量,当做带有方向的数学符号来处理,帮助学生完成应用题计算思路上的合理规划,使他们的课上学习存在科学主题或解题条件,并以此开展教材中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处理数学问题的逻辑思维足够强大。

例如《整式》这一节教材内容的教学,需要先完成单项式概念的认知部分教学,再引入多项式概念和课后习题部分,让学生认识和学会表示整式。而教材中距离说明的实际生活问题,为列车行驶问题的计算,用整式表示了学生需要完成的计算内容。在当中,可以发现组成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但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单项式作为项时,常数项也会同时存在的情况,又需要单独引出一个用于讲解单项式概念和组成的问题。或直接用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存在的意义。此时,可利用速度和距离之间的公式关系,借助赛跑这个常见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用单项式表示某人在某段时间完成赛跑的距离,让他们认识整式的表示。然后,再对比单项式和多项式在表达上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常数项以及多项式中最高项次数的表示。

八、 利用计算题型提高学生的思维

当数学概念的教学,已经引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后,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表示计算等式的能力,就进入了可以独立完成部分题型的过程。他们开始可以利用概念,判断有些关于数学知识的说法是否正确。而一些涉及最终计算结论的选择或填空中,学生完成解题的正确率还有待提高。这时,他们源于个人学习经验的限制和计算质量上的矛盾,很难在所有的习题部分都达到百分百的正确率。教师只对学生出现错误的习题内容进行讲解,势必会激化学生在解题中的自我矛盾,需要通过计算题型的解答和讲解,全面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相交线》这一节教材内容中,直观呈现了线段之间可能存在的垂直关系,引出了点的直线的距离的垂直线数学概念。从而描述了两条线相交时,角的关系和计算。教师要让学生先从学习中,观察角的形成和两个角之间共同组成新的角的规律。这样,他们就能从角相加之后组成新的角的认知中,通过列等式的方法得出计算角的结论。然后,在学生完成课后习题部分计算的过程中,他们就能从角的计算的步骤中,得出线段夹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判定技巧。这会使学生学会站在分辨线段关系的视角上,先认识要计算的角存在与那些角的位置关系,直接或间接的得出关于角的结论。之后,再完成根据已知角的关系的计算。最终,让学生完成计算的思路更加清晰,提升他们完成计算题型分析和解答过程的思维。

九、 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情景

在整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中,让学生能够专注和主动学习的情景,更能增强他们学习知识的效率和状态。相较于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的课堂情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情景,会让学生的幸福感和主观意识增加,使他们对知识的创造能力获得提升。为了让数学教学能够具有这样的情景,教师首先要将整个课堂分为主动学习和实践活动两个部分。用第一部分的设计,引入和帮助学生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讲解他们当时存在困惑的内容。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中,重点应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替换教师在上面讲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就完成了对合理课堂情景的创造和应用。

例如《平行线及其判定》这小节教材内容的教学,需要让学生认识通过直线关系确定平行线、借助角之间关系的验证、判定平行线等方面内容。这时,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观点,是学生完成主动学习部分的重点。教师要尽可能把教材中的语言,完全用数学概念和图示展现出来,创造利于他们利用平行线关系的课堂实践情景,使学生能够以观察和得出结论的主动学习方式,学会证明观点的理论推导。对他们还不能够清晰理解的角的关系,进行两条直线由第三条直线截断状况下的分析,先帮助学生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处于怎样的位置上,对判定平行线关系由怎样的作用。再让他们进入数学课堂实践这第二部分学习环节中。

十、 积极融合传统教学与技术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在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讲解方面,存在比较严格的格式和语言要求,可以减少学生在解题步骤上的失误。但容易让大家陷入已经设定好的陷阱和误区中,需要教师对其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使传统教学依旧能够发挥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不是完全退出初中数学的新课改学习要求中。这样,教师才能够有依据地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工作。

例如《整式的加减》这小节教材内容的教学,利用传统教学模式来完成的话。首先,要让学生完成全文阅读。再对已知例题,进行符合四则运算法则的细致讲解,让学生熟悉完成整式计算的整个解题步骤。在这里,他们可以根据教材展示的比较详细的解题思路,完整地理解课堂所有内容。但学生进入独立实践的学习环节中时,容易因多项式分解过程对最高项次数的步骤书写错误,最终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解答每个步骤的多项式分解,使他们的学习实践存在好的效果。

十一、 运用满足数学教学的微课视频

在大量的数学课堂设计中,讲解教材和引导学生实践,都是完成数学教学的基础板块。但对学生自身理解知识而言,他们更多地需要用比较直观的方式,完成对相同知识和其展示过程的记忆。从而在多次的记忆和复习中,完全掌握知识、避免学习误区。对此,教师要在细致讲解教材的教学环节中,运用微课视频满足学生理解知识的需求,使数学教学存在合理直观展示。

例如《几何图形》这小节教材内容中运用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从视频展示的图形中,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客观存在。进而引出组成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分析,以及点、线、面等相关概念的讲解。这样,学生就能以知识导图的形式,先总结在视频中学到的内容,再利用教材完成当中知识点的复习,实现这堂课部分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有效利用时间。

十二、 结语

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但主要实施机构是以学校为主体。落实减负增效政策和新课改要求的教師群体,应当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所在数学课堂的科学性为主,对围绕学生理解知识层面进行教学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技术和活动,使他们对知识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文军.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3):183.

[2]王旺国.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3):132+134.

[3]徐欢,马奇.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28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208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