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研究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核心素养是知识信息迅速膨胀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其以“终身学习”为核心目标,具体体现在人文精神、文化学识、创新意识等方面。导研式教学是一种围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立足于教师的导与学生的研,遵循以研定导、以导促研原则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建构性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提高质疑能力、强化辩证思维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凸显学生生成性学习能力的学科,需要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经验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重点在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可见,导研式教学指向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导研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4-0079-04

落实核心素养发展观不仅是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的共识,更是新时期背景下学生成长发展与人才培养观的统一要求,从文化基础、社会适应、终身能力等方面,综合推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学习能力。核心素养是一种兼具前瞻性和开放性的教育思想,作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重构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纵观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虽然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教师注重将“讲台上的學习”转变为“课桌上的学习”,以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仍然存在学生研究力不足的问题,即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同步提升。针对这一现象,高中数学教师可利用导研式教学模式,构建“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突破探究性学习的瓶颈。为此,文章探究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的特点、设计原则和整体构建。

一、 核心素养与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概述

(一)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对素质教育的改进和升级,突出和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道德素质的培育。核心素养在学校日常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学生汲取和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既能促进自身成长发展,又能提高综合能力及素质,进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道路奠定扎实基础。随着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与各学科教学的联系愈加紧密,对此教师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采取合理化引导措施,在各学科教学中,注重对核心素养的渗透,通过展开学科教学,既要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还要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有较强的综合性、系统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对此教师应保障学生主体地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对核心素养的正确认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仅要使学生更好地汲取数学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及素质。

(二)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采取教师讲解为主的方式,巩固和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采取题海战术。虽然短时间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应用的方法,但从长远来看,无法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结构。若是教师一味地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完全依赖于教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导研式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课堂练习中,教师采取合理化引导方式,突出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也就是说,导研式学习模式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辅助作用。在实际高中数学课堂构建中,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展开教学,围绕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采取兴趣入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期间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角色,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高中导研式数学教学,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专业能力及素质,能游刃有余地胜任教学。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框架,采取小组讨论或自主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特点

(一)主动性与探究性

导研式教学模式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引导与思考探究中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自身应转变角色定位,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抛出引导问题给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继而引发学生热烈的研究讨论,使得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获得问题解答。导研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可交互、可实践的学习氛围,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到小组讨论与班级发言中,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整理归纳与集中讲解。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运用不同思维来推导问题原理,获得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从多种解题方法中理解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此,导研式教学模式还需要满足探究性特点,需要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个过程中,促使学生在循序渐进地探究学习中提升思维层次。

(二)协作性与反思性

导研式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学结构为: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猜想、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进行研究学习、变式训练进行迁移运用,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元互动的课堂给予他们话语权,驱动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言,并利用小组协助的方式获得更严谨的结论。在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结构构建“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并提供虚拟线上交互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习中积累的疑问放在小组中协助解决,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互促中提升探究性学习能力。

导研式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力,研究力的组成包括质疑精神、探究能力、分析能力与反思能力。可见,导研式教学还应具备反思性的原则,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对学习状态、探究意识、分析能力进行综合反思,透过反思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另一方面要增强教师的专业反思能力,即在教学后能够捕捉到教学薄弱点,使得后续的教学设计能更贴近学生的能力水平,从而扫除教学盲区,提升导研式教学的实效性。

三、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设计原则

(一)价值为先原则

价值观是人民对教育目标的先决判断,阐述了教育的內容内涵与价值取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指南。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为了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知识与技能,以致于忽略了将知识学习过程与学生的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良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导研式教学法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他们创设建构性的、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能够将知识融入情境中进行学习、理解与记忆,这种面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才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正确价值取向。

(二)研究为本原则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给学生提供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将职业能力的重点从“上好课”转变为“促成长”,在教学设计中要保障学生的中心地位,使学生获得优质学习的契机。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依据,根据学生提出的真实问题展开有效教学,切实保障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遵循“研究为本”的原则,确保教学活动作用于学生的理解、迁移与创造,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研究力。从教学设计的程序来看,“导”从属于“研”,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并要保证引导策略与研究策略的内在统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研究过程。

(三)问题为重原则

问题是引导教学活动的关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质疑精神、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索都是积极的学习品质,教师便可以问题为切入点促进学生进入“学问相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质疑与探索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教学设计的中心在于教师应用怎样的程序与方法将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提高迁移运用能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导研式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潜能,为此,教师可通过创设真实的、多样的、复杂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并将学生探究出的问题解决思路作为教学载体,将“明讲”变为“暗导”,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与研究性学习思维。

(四)操作为上原则

教学设计一方面要体现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点,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多样性,两者结合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且体现新颖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传统教学设计往往更突出教师的教学手段,如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翻转课堂等,重心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能促使学生高效学习,导研式教学设计应更倾向于“教学行动的指导”,坚持“实践为上”“操作为上”的原则,凸显师生的交流互动。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要实现“内容+学生”的精准匹配,以实践性学习策略来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学习主动性以及创造性,面向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

四、 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的整体研究

(一)呈现背景,提出问题

研究与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学生在情境中所产生的认知冲突而带来的一种学习需求。问题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主线轴”,这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等同于酝酿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导研式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呈现问题的产生背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依赖背景材料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连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

这个环节主要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和学习目标,并将问题具体化、系列化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搭建的问题成为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的支架,引导他们形成在情境中产生质疑、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联想激活,寻求方法

问题的产生与解决需要一个酝酿的过程,即通过搜集与分析相关资料,激活已有知识经验,进而以建构主义思想去解决问题。从学习角度来看,联想是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运用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上,通过联想可以将复杂问题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明朗化,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在导研式教学中,首先要通过联想激活旧知,在建立知识结构后寻求到解决方法,从而理性地、有条理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三)提出猜想,验证猜想

导研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策略最显著的差异便是突出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学生在进行实验验证和逻辑证明前要先提出猜想假设,这个验证猜想的过程便是学生发展思维、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的过程。因此,数学研究学习中的猜想假设是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思想方法的必经之路。在提出猜想后,教师需引导学生以思辨的逻辑思维,从数学概念、数学性质的角度列出验证过程,借助已有数学知识加以验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知识学习策略。

(四)运用新知,巩固内化

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以已有知识为经验建构新知,并探究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策略。“运用新知,巩固内化”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过程,运用和巩固是教学目的,内化和迁移是递进关系。运用新知的过程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能够通过运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内化是高级形式的迁移,学生将数学知识内化为一种思想方法,继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正迁移,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在导研式教学中,同样以例题教学作为练习巩固,利用课本中习题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强化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如充分理解曲线与方程之间的等价关系。但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例题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解决,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重难点问题提供思想策略和方法指导。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式训练促进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避免形成表面化的、形式上的负迁移。

(五)回顾反思,拓展问题

由上述可知,基于核心素养的导研式教学需要具备反思性的特点,这便需要教师特别设立回顾反思的环节,帮助学生梳理和完善知识结构,并借助拓展问题深化学生的理解与应用。回顾反思的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是研究性学习之后的“元认知发展”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从中提炼升华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因此,关于高中数学导研式的应用,应围绕学生展开,教师明确导研式教学流程、任务及内容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同时,考虑学生实际需求,设定从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数学问题,加强师生交流及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期间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以立体几何知识点为例,教师在具体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可先绘画出一个平面几何图形,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以此强化学生空间思维意识,期间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导,使学生更好地认知立体几何图形。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发展观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标志着教育领域进入新格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更要从社会性发展角度培养学生在学科可持续发展中需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目前高中数学课堂中存在探究式教学理念没有落地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重知识轻能力轻高阶思维,教师较为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能力,而较少专门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以致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升。据此,教师可发挥导研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按照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本过程展开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为学生搭建认知支架,并提高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操作性、普适性,凸显教学目标的“启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恒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J].家长,2019(35):20-21.

[2]张九女.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33):68.

[3]郭娜.“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

[4]马爱祥.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9(2):102.

[5]谢妃忠.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探析[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18(3):53.

作者简介:李鸿乾(1989~),男,汉族,甘肃平凉人,庄浪县紫荆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数学及班级管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71216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